记者探访安徽大学战国简珍稀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了解“安大简”的情况。“安大简”是2015年入藏安徽大学的战国早中期楚简,保存状况良好,内容丰富,涉及多个领域,为先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研究人员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还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破译,并且通过开展活动和开发文创产品让“安大简”及其背后的先秦文明走向大众。
在安徽合肥,一场跨越2300多年的历史对话正悄然展开。当研究员小心翼翼地揭开盖板,那沉睡了千年的战国竹简终于显露真容。它们静静地躺在保护液中,整齐有序,简身细长,简背朝上,散发着如同琥珀般温润而迷人的黄褐色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先秦时期的故事。
3月25日,记者走进安徽大学战国简珍稀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那恒温恒湿的文物保护室,开启了一场探秘“安大简”如何揭秘先秦文明的奇妙之旅。
这批于2015年入藏安徽大学的战国早中期楚简,被赋予了“安大简”的美名。经编号整理,“安大简”一共有1167个,其中近900枚竹简完整无缺,保存状况堪称良好。这无疑是先秦珍稀文献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研究先秦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提供了新的契机。
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团队正在开展“安大简”的整理工作。(受访单位供图)
正所谓“一‘简’传千古,往事越千年”。“安大简”的内容丰富多样,广泛涉及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和语言文字学等众多领域。其中包括《诗经》、孔子语录和儒家著作、楚史、楚辞等方面的作品,每一篇每一句都蕴含着先秦时期的智慧和文化,为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研究提供了无比宝贵的资料。
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博士后张飞带领记者来到一组竹简前,他充满自豪地介绍道:“这是‘安大简’楚史部分,一共有300余枚、1万余字。这些竹简推动了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让我们对先秦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研究人员为了揭开“安大简”的神秘“面纱”,可谓是煞费苦心。他们计划发布9辑“安大简”相关研究成果,目前已经发布了两辑由中西书局出版的《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三辑也计划在今年发布。研究人员程燕感慨地说:“揭开竹简的‘面纱’并不容易,比如有的字形是首次出现,需要我们下大功夫去释读。每一个字的解读都像是在破解一个古老的谜题,需要我们查阅大量的资料,反复地推敲和验证。”
这是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关于“安大简”的第一辑、第二辑研究成果。新华社记者 潘峰 摄
在安徽大学古文字智能化与中华文明传承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破译”“安大简”。他们建立了一个战国文字数据库,通过大数据模型可以圈定待释字的目标范围,为研究人员考字、释词提供了有效参考。这种将现代科技与古代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为“安大简”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安大简”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学者的研究案头,它正逐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郝如意介绍说:“我们陆续开展了进校园活动,‘安大简’正在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跨越千年相见,让孩子们感受到先秦文化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开发了‘安大简’书签、手袋等文创产品,希望能让‘安大简’及其背后的先秦文明‘活’起来、‘火’起来,走进大众的生活。”
本文围绕“安大简”展开,详细介绍了其基本情况、内容价值、研究进展以及推广举措。“安大简”作为先秦珍稀文献的重大发现,为研究先秦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提供了珍贵资料。研究人员通过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同时还积极开展推广活动,让“安大简”及其背后的先秦文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5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