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艘具备自然水体交换系统的深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包括其命名、建造情况、技术创新、功能特点以及作业海域等内容,还提及了珠海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的成果。
在3月25日这一天,世界上第一艘配备自然水体交换系统的深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正式被命名。这艘意义非凡的养殖工船计划于今年6月交付使用,它的出现,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照亮了智能养殖的新征程,标志着智能养殖新时代的大幕缓缓拉开。
“湾区伶仃”号的建造工程始于2024年4月,总投资约2.6亿元。它可不简单,作为世界首创、中国领先的大型深海养殖工船,拥有自然水体交换功能,集智能养殖、节能环保以及渔业与旅游融合等多种优势于一身。
该船在技术创新方面堪称典范。它开创性地运用了自然水体交换技术,并且巧妙地将太阳能和风能结合起来。这一创举不仅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更实现了零碳养殖的环保目标。在养殖管理上,配备了先进的智能机器人,它们能够高效地完成清理网衣、远程投喂和收鱼等工作。同时,借助AI和大数据分析,实现了科学喂养管理,让养殖过程更加精准、高效。
从硬件条件来看,“湾区伶仃”号规模宏大。它总长155.8米,型宽44米,设有12个独立养殖舱,养殖水体达8万立方米。其年产能在3000 – 5000吨之间,这相当于5000亩陆地鱼塘的产量,养殖能力十分惊人。而且,它配置了电力推进系统,续航能力可达2000海里。它就像一位勇敢的海上探险家,能够在南海自主寻找适宜的养殖区域,还能灵活躲避台风,甚至具备在12级台风下自航的强大能力。
除了强大的养殖功能,“湾区伶仃”号还具有独特的旅游属性。它的上甲板设置了垂钓、研学等丰富多样的活动项目,最多可容纳199名游客登船。通过与海岛旅游联动,它成功打造了一种全新的“渔业 + 文旅”模式,为游客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旅游体验。
“湾区伶仃”号主要在珠海万山群岛海域作业,专注于养殖金鲳鱼等高品质海产品。目前,珠海的养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养殖品种丰富多样。去年,珠海的海产品产量超过4万吨,同比增长了15%。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珠海更是成果斐然,已经建成了115万立方米的深远海养殖水体,并且预计今年有望突破200万立方米。
本文介绍了“湾区伶仃”号深海养殖工船的命名、建造、技术创新、功能特点和作业海域等情况,展现了其在智能养殖、节能环保和渔业文旅融合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体现了珠海在海洋养殖和海洋牧场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预示着深海养殖行业的美好未来。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5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