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长江经济带沿线机场建设展开,重点介绍了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的改扩建工程。详细阐述了工程的进度、原因、采用的新技术以及将带来的效益等内容,还提及国家后续对沿江机场群的发展规划。
在长江经济带上,各个地区的机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长江上游,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有了新的重大进展,新建的第四跑道正式启用,这无疑提升了该机场的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目光转移到长江中游,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T3航站楼A指廊主体结构顺利封顶。建成后的新机场将成为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有力支撑“四小时航空经济圈”的发展。而在长江下游,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工程的T3航站区主体工程也正式开工,未来将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区域的互通互联。
“长江经济带事关全国发展大局。”沿江相关省市都在扎实推进沿江枢纽、支线机场的建设工作。它们致力于构建一个现代化机场体系,这个体系要与国家综合交通网布局相衔接,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需要相适应,与区域客货快速运输需求相匹配,从而更好地支撑新发展格局。
当下,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以下简称“合肥机场”)的改扩建工程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站在正在施工的T2航站楼处眺望,航站区施工工地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塔吊林立,各种车辆来回穿梭。
作为国家和安徽省“十四五”重点工程项目,合肥机场改扩建工程总投资约250亿元。工程建设指挥部航站区工程部副部长胡众介绍说:“机场改扩建航站区施工总面积约70万平方米,在建设高峰期,有超过6000名工人同时作业。从地下3层到地上7层,仅综合交通中心就有10层工作面。”目前,T2航站楼主体结构已经通过工程质量验收,进入了精装修阶段,综合交通中心项目也已完成地下主体结构封顶。
那么,合肥机场为什么要进行改扩建呢?原来,该机场在2013年投运后,到2018年旅客吞吐量就已超过1100万人次,提前达到了设计目标值。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提高机场的保障能力,改扩建工程势在必行。此次改扩建完成后,将能够满足到2030年旅客吞吐量达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35万吨的需求。
一项重大工程的实施,往往为一系列新技术、新工法、新装备提供了实践的舞台。站在T2航站楼抬头仰望,纵横交错的钢管构成了一张灰白色的巨网。T2航站楼屋顶采用的是大跨度双向曲线钢结构屋盖,投影面积约4.3万平方米、重达8660吨。如何制造、安装并提升这张巨网,成为了工程中的一大难题。
回忆起建造时的场景,胡众仍印象深刻。2024年1月底,50个液压器同步作业,将巨大的钢结构屋盖缓缓升起,大约6小时后成功提升到预定高度。胡众表示:“按传统方式,需用吊车将屋盖各部分分别运到高空,再人工组装,效率、精度都可能有欠缺。”而如今,屋盖在地面整体组装完成后直接提升,更加安全高效。
在施工过程中,还运用了工程智慧管理平台,对施工进度、质量、造价等信息进行全方位动态监管;采用了三维扫描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先进设备,确保施工精准高效;创新了超长超宽混凝土梁板跳仓施工工艺,显著降低了成本。经测算,一系列创新创造成果的应用,助力改扩建工程节约工期140余天。
机场改扩建,还将为当地发展带来多重效益。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杨永胜说:“短期看,工程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还为建筑业和装备制造业创造了商机。”
从长期来看,合肥机场的保障能力、辐射能力将明显提升。目前,机场东区国际货站扩建项目正在施工。安徽省航空物流有限公司规划经营部副经理张瑞表示:“新的国际货站预计2025年下半年投用,届时机场年国际货邮处理能力将扩充至13万吨。”
综合来看,合肥机场改扩建工程是安徽省首个集民航、城铁、地铁和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它不但方便了居民出行,还将支撑临空经济做大做强。杨永胜表示,合肥机场改扩建工程将促进更多人流、物流、信息流汇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统筹考虑沿江机场群功能优化和系统集成需要,进一步加密长江经济带沿线机场布局,增强客货运服务能力,强化与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高效协同,更好服务沿江地区发展。
长江经济带沿线机场建设情况,着重介绍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工程进展顺利,采用多种新技术,能节约工期、降低成本。改扩建是为满足业务需求,将带来多重效益,包括短期就业和商机、长期提升机场能力及支撑临空经济。国家后续还将优化沿江机场布局,助力沿江地区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5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