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马拉松比赛中选手出现的“无意识”抬腿摆动的“空中漫步”现象,深入探讨其产生原因、对人体的伤害,同时给出应对措施和预防建议,提醒跑者重视身体预警信号。
在马拉松的赛道上,有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空中漫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医生指出,这其实是身体最后的求生信号。
曾有一场马拉松比赛中,一名选手出现了在“无意识”状态下抬腿摆动的状况,这样奇特的场景让人揪心。(图据网络)
3月23日,2025南通马拉松赛在江苏南通鸣枪开跑,众多跑者踏上了挑战自我的征程。(新华社发)
“春风得意马蹄疾”,每年的三四月份,春意盎然,气温适宜,是户外运动的绝佳时节,也是马拉松比赛的黄金季。各地大型马拉松赛事如同繁星般“扎堆”开跑,吸引了无数跑者参与。如今,马拉松比赛报名人数不断刷新纪录,不少跑者都抱怨“一签难求”。除了那如同中大奖般的中签期待,每场马拉松比赛更是对选手身体极限的严峻挑战。
近期,在一场马拉松赛事中,有选手在奔跑过程中双眼无神,仿佛处于“无意识”状态,但仍然下意识地抬腿摆动,向前奔走。这种身体不受控制的特殊现象引发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大家不禁要问,为何跑马拉松的个别人会出现手脚乱动停不下来,明明很累却停不住的“无意识状态”呢?这种状态对人体又有何伤害呢?3月27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
大脑指令与肢体执行脱节,是身体最后的求生信号
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主管运动康复师李洋解释说:“这种无意识‘空中漫步’的状态,就像是手机电量耗尽自动关机,但大脑仍在持续发送指令一样。”肢体失控状态在医学上被称为代谢性运动失能,本质是人体能量系统崩溃引发的神经肌肉传导障碍。李洋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宇航员在太空中不受重力控制的“空中漫步”。
李洋进一步介绍,当运动员体内肌糖原储备耗尽,就如同汽车燃油告罄。再加上钠、钾等电解质严重流失后,会导致神经信号传递紊乱。这种“双重崩溃”大多发生在马拉松比赛30公里至35公里赛段,尤其在外部气温超过28℃或低于10℃时,运动员常常会出现无意识抬腿摆动的特征性动作。
马拉松是典型的极限耐力运动,全程42.195公里的长距离奔跑,不仅考验参与者的意志力,更挑战跑者的生理极限。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运动医学康复科副主任医师田野补充道:“人体在持续2至4小时的长跑过程中,汗液流失可达2至3升,伴随丢失的钠离子每小时达800mg至1200mg,这相当于日常全天摄入量的60%。当脱水、体温调节失效共同作用,就会形成‘电解质紊乱 – 脑功能异常 – 肌肉失控’的恶性循环。”
李洋特别提醒:“出现‘空中漫步’是身体最后的求生信号,此时冲刺可能使心率突破安全阈值,引发心室颤动等致命风险。”
身体如出现预警信号,马拉松选手应立即退赛
在马拉松赛事中,医疗救护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全面、及时的现场救助,才能最大程度保障选手的安全。针对赛道急救,李洋强调需区分不同场景进行处置。“在普通赛道发现异常跑者时,应双人扶持其肩髋关节防止跌倒,给予小口运动饮料补充糖分盐分,并反向拉伸其小腿肌肉。在医疗点处置则需立即让异常跑者平卧并抬高下肢,静脉补充葡萄糖电解质溶液。所有出现视力模糊、手指发麻症状者必须终止比赛。”
医学研究显示,未经系统训练者强行跑马,大概率会“跑崩”。李洋透露,“2023年中国田协新规要求所有参赛者提供近三个月心电图,正是基于马拉松这类运动风险的考量。”如今,马拉松比赛前也将运动风险评估前移。
那么,跑马拉松如何做好“预防”,让身体尽量少受伤害呢?田野认为,“首先赛前准备要做足,中签也需要考虑前期跑量的情况;其次心肺功能的储备也是很重要的,赛中要注意适当补充电解质,赛后也要重视拉伸放松,减轻肌肉反应,避免迟发性肌肉酸痛综合征出现,让肌肉得到及时恢复,减少以后伤病。”
如今,马拉松热席卷全国。据《2024年中国路跑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累计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749场,总赛事规模达704.86万人次,较2023年同比增长100万人次。
针对日益增多的马拉松赛事,李洋建议各位跑者:“身体出现预警信号应立即退赛,及时止损不是失败,硬撑可能付出器官损伤的永久代价。”
本文围绕马拉松比赛中选手出现的“空中漫步”现象展开,深入剖析其成因是能量系统崩溃引发的神经肌肉传导障碍,强调这是身体的求生信号。同时,给出了赛道急救的方法和跑马拉松的预防建议,提醒跑者要重视身体发出的预警,保障自身健康安全。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8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