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见证中国科技引领全球合作新趋势 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盛会彰显中国创新澎湃动能与国际担当

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展开,介绍了年会的主题、活动设置及参会情况,展示了年会上的科技成果,如人形机器人、智能体等。同时,多位国际人士对中国在科技创新、绿色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强调了中国在全球科技合作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开放合作对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在2025年3月27日至31日期间,一场备受瞩目的科技盛会——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盛大举办。此次年会精心设置了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等5大板块,共计128场活动。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跨越山海,齐聚一堂,共同围绕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发展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

众多与会的国际人士都对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肯定。他们指出,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成果不断涌现。而且,中国始终坚持同各国共同探索互利共赢的全球科技合作新模式,力求让科技进步的福祉惠及全人类。

“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

当你走进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一股浓郁的科技新风便会扑面而来。在这里,有一个格外引人注目的人形机器人“妮娅”,它正静静地伫立在咨询台,热情地为来宾提供接待服务。那拟真的面容搭配上丰富的微表情、流畅的语言表达以及灵巧的手部动作,让它显得格外“人性化”,仿佛真的是一位专业的接待人员。

年会上,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精心打造的“中关村论坛智能体”闪亮登场,为每一场会议带来了全新的同传体验。有了它,就好像演讲者本人正同时用多种语言进行演讲一样,极大地提升了沟通效率和交流效果。

在开幕式上,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发表了精彩的讲话。他提到:“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中国的创新浪潮持续涌动,同时还积极号召各界人士集思广益,汇聚资源,善用科技,让科技进步惠及全人类。”

德国史太白基金会,作为世界知名技术转移机构以及欧洲最大的科创服务机构之一,其荣誉主席约翰·吕恩也在年会上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今年的年会上,大家都在热烈讨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前沿科技话题。”他对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称赞不已,认为这些成就有助于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发展。

世界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也对中国的科技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中国在越来越多领域取得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中国政府连续稳定的政策为长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而且,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愿意推动各方协同解决问题。”

全球医药信息公司艾昆纬亚太区总裁宓子厚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我们正在深化同中国伙伴的合作,共享中国的创新生态。中国政府大力推行改革,培养了大量高科技人才。中国正逐步成为全球主要创新中心。”

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主席埃里克·奥弗兰德也对中国的发展印象深刻。他说:“中国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令人印象深刻。中国正不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据悉,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已与中关村论坛签订协议,期望在中国培养更多面向未来的人才。

“中国绿色技术数量多,覆盖范围广,为全球绿色转型发展增添了动能”

作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年会可谓成果丰硕。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正式揭晓,10项重大科技成果惊艳亮相;《百项新技术新产品榜单》《百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榜单》面向全球进行推介公布;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智能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北京怀柔科学中心8项重大突破性成果也集中发布。这一系列的成果彰显了中国创新的澎湃动能。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在年会上指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超50万亿元,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超40%。数字技术已成为全球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北京拥有将近3万家高科技企业,巩固了其作为世界第三大科技集群的地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可持续技术交易所中国区负责人邹凌也对中国的绿色技术创新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表示:“中国是全球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贡献者,2016年至2023年中国申请人提交了55.5万件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占全球申请数量的43.5%。中国是全球绿色低碳专利申请最大的来源国,也是全球绿色低碳技术最大的目标市场,更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可持续技术交易所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绿色技术数量多,覆盖范围广,为全球绿色转型发展增添了动能。”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临床微生物学教授巴里·马歇尔,曾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对北京的科研环境赞不绝口。他说:“北京拥有无与伦比的科学研究机构、一流的临床医院、繁荣的工业园区,最重要的是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在他看来,北京具备成为全球生物医药行业领军者的所有要素。此次他还多了一个新身份——中关村特色产业园的合作者,他将自己的创新基地落在了北京。

沪亚生物国际是一家专注生物药物创新的公司。该公司董事会顾问丹尼斯·吉林斯表示:“在生命科学研发方面,多年来的大量投入推动越来越多创新涌现,现在中国已具备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生物制药行业竞争的基础设施。”

年会现场,机器人“智愿者”的表现令人惊叹。它们一会儿打太极,一会儿跳舞,一会儿接待来宾,一会儿冲咖啡,甚至还能表演茶艺,似乎无所不能。意大利圣安娜高等研究院生物机器人研究所所长保罗·达里奥高度评价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技术,认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融合方面表现突出,中国牵头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是积极推进国际合作的具体表现。

“我们在中国推动创新的决心更加坚定”

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在当前变乱交织的国际局势下,唯有开放合作才能促进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中国一直坚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致力于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与各国共同推动科技发展进步。

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热拉尔·穆鲁指出:“世界正面临全球性的科学挑战,特别是在气候变化、能源生产、公共卫生等方面,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形成创新协同作用,才能共同应对。”

法国科学院院士塞尔日·阿罗什表示,技术的突破需要深耕基础科学研究,还需要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合作。在基础科学方面,“小院高墙”不可取,科学家要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流和分享想法。

西门子中央研究院研发总裁诺伯特·高斯强调,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快速适应客户需求和技术变革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西门子正加强与不同伙伴的合作,在人工智能、仿真、自动化等前沿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他说:“随着中国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我们在中国推动创新的决心更加坚定,期待与更多伙伴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认为,中国推动全球科技合作新模式,以及通过中关村论坛等平台来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续和繁荣的未来”。

本文通过对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详细报道,展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以及在全球科技合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众多国际人士对中国在科技、绿色技术、生物医药等多方面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强调了开放合作对于应对全球性科学挑战的重要性。中国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正与各国携手共同推动科技进步,为全球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原创文章,作者:Ste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8486.html

(0)
StevStev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