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电视剧《黄雀》热播后,秦岚所扮演的黎小莲引发热议展开。先对比了曾经对秦岚“白月光女神”的赞誉和如今观众对黎小莲的看法,分析了秦岚演艺转型历程,阐述黎小莲这一角色的复杂性,以及观众对秦岚表演产生情感“排异”的现象,最后肯定了秦岚的转型并对其未来演艺发展表示期待。
《黄雀》剧照。图源:爱奇艺
近日,随着电视剧《黄雀》的持续热播,演员秦岚再度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不过,这次引发热议的并非是以往的赞誉,有观众毫不留情地表示:“秦岚演我生理性厌恶”。
曾几何时,在“爱奇艺”尖叫之夜“戏剧单元”“年度魅力女演员”的颁奖现场,对秦岚有着这样一段动人的评价:她是白月光女神,在演艺道路上不断进阶,成为了成熟魅力女星,宛如新时代女性勇敢地独掌人生之舵。她既能展现出又美又飒的风采,真实有趣地走进观众心里,也能在角色中运筹帷幄,霸气外露。她独具演员的高尚品格,能够赋予每一个角色鲜活的灵魂,用精湛的演技雕刻人生艺术,造就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然而,当曾经的“白月光女神”形象,与如今《黄雀》中让人爱恨交织的黎小莲相碰撞,秦岚的“形象”仿佛瞬间崩塌,这给那些一直喜欢她的粉丝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落差,也让他们在认知上陷入了深深的困扰。
从当年深入人心的富察皇后,到如今极具争议的黎小莲,秦岚的每一个细微动作、每一次表情变化,都如同在观众的审美秋千上用力推动,让观众的审美感受在不同的方向上来回摇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证明了秦岚在角色扮演上实现了多领域的重大突破。她通过塑造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的角色,成功打破了思维定式对演员自我形象的固化影响,引领观众重新构建对她的形象记忆。
自2001年踏入演艺圈以来,秦岚已经顺利完成了一个阶段的转型,进入了演艺事业的平稳发展时期。2007年6月30日,《又见一帘幽梦》播出,秦岚所扮演的汪绿萍以一种有别于以往“知画式”人物的独特形象,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此后,她又陆续塑造了沈兰馨(《绣娘兰馨》(2007))、辛晴(《红色电波》(2009))、叶瑾(《真情错爱》(2010))、樊梨花(《大唐女将樊梨花》(2011))、李妍(《母语》(2012))、顾海棠(《滚滚红尘》(2013))、荷香(《神雕侠侣》(2014))、叶霜(《别有动机》(2015))、蔡春妮(《咱们相爱吧》(2016))等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完成了从琼瑶女郎到温柔而强大的“大女人”的完美形塑。正是因为秦岚对艺术的持续追求,她所塑造的这些女性正面人物形象深深烙印在广大观众的心中,使她成为了观众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白月光女神”。所以,在思维定式的影响下,观众们一直期待看到的是那个能用自然、鲜活的表演方式,传递角色人性与人情味,引发强烈代入感的更加完美的秦岚。然而,《黄雀》的出现却彻底打破了这份美好的期待,秦岚所扮演的黎小莲那“亦邪亦正”的双重身份,让观众的期望值瞬间降至冰点。
黎小莲这一角色长期处于善恶交织的矛盾状态之中。从表面上看,她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给人一种圣洁、善良的感觉。但实际上,她却被迫成为了盗窃团伙的军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精心策划犯罪活动。然而,她的良知并未完全泯灭,这使得她在犯罪的过程中饱受精神折磨。剧中,她的洁癖、强迫症等细节描写,暗示了人物内心深处的创伤以及人格的异化。而犯罪与正义之间的思维冲突,更是凸显了她精神世界的分裂与彷徨。
秦岚凭借出色的表演,将黎小莲这一充满矛盾性质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对这个角色产生了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当观众在熟悉的秦岚面孔背后,找不到与往昔相似的美好,取而代之的是压抑和扭曲时,难免会产生一种“被信任的人背叛”的观感。这一现象充分说明,秦岚通过对双重角色的精彩演绎,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甚至对演员本人也产生了情感“排异”。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既是演员突破性表演的巨大胜利,也是悬疑剧角色塑造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有网友评论道:“恨的是黎小莲,服的永远是秦岚!”这句评论无疑是秦岚演艺事业顺利转型的有力佐证。相信借助《黄雀》这股东风,秦岚会以更加出色的表演重新构建广大观众的形象记忆,为大家刻画更多贴近生活、具有多面性的深刻角色。
本文通过分析秦岚在《黄雀》中扮演黎小莲引发的争议,回顾了她的演艺转型历程,指出其在角色扮演上的突破。秦岚成功塑造了复杂的黎小莲形象,虽引发观众情感“排异”,但这正是其演艺转型的胜利,未来有望塑造更多精彩角色。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8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