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乳腺外科主任杨其峰的事迹。他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积极为国家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围绕乳腺癌诊疗,他探索提升筛查率、搭建诊疗中心;针对“看病难”问题,他提出优化挂号系统的方案,展现了一位人大代表为人民健康负责的担当。
当夜幕降临,记者联系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乳腺外科主任杨其峰时,他刚刚结束一整天的临床治疗工作。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忙碌就如同他的影子,始终紧紧相随,成为了他生活与工作的常态。
2023年,杨其峰成功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一名“新代表”,他并未因新的身份而顾此失彼。在兢兢业业完成门诊、手术、科研、教学等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积极为国家医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立下了当好人民健康守护者的坚定志向。
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这一现象让长期奋战在乳腺疾病治疗一线的杨其峰忧心忡忡。面对不断变化的疾病形势,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常常深入临床一线,如同一位执着的探索者,努力寻找乳腺疾病诊疗的“最优解”。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杨其峰。
在日常的诊疗过程中,杨其峰发现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不少乳腺癌患者在被发现时已经到了晚期。这让他深刻认识到提升有效筛查率,并将筛查工作切实落实到基层的重要性。于是,他和他的团队踏上了探索提升筛查检出率新路径的征程,只为帮助患者能够早诊早治。
在临床治疗中敏锐地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深入思考和调研提出完善建议,这已经成为杨其峰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工作习惯。
近年来,他欣喜地看到,随着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乳腺癌的治疗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以往以单一手术为主的诊疗方式,逐渐向更加综合的模式转变,整合了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这一转变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然而,杨其峰也清醒地认识到,新的治疗模式同样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诊疗过程中,他发现传统诊断和治疗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传统的乳腺疾病诊疗模式通常局限于单一科室,患者不得不像无头苍蝇一样辗转于各个科室之间,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治疗过程缺乏全程管理,难以满足精准化、个性化的诊疗需求。
杨其峰意识到,提高诊疗质量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医疗体系的大问题。通过广泛搜集国内外资料,他将目光聚焦在了搭建乳腺疾病诊疗中心上。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他郑重地提出建议,推动医院建设乳腺疾病诊疗中心,集中医疗资源,实行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实现乳腺癌等乳腺疾病的单病种、多学科综合治疗,为患者提供从早期筛查到术后随访的“一站式”服务。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升治疗质量,还能极大地节约患者的就医时间和经济成本,减轻患者的负担。
除了专注于乳腺疾病这一主要领域外,杨其峰对于医疗领域的其他“顽疾”也格外留心。
在门诊工作中,他经常听到不少患者抱怨“一号难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进行了走访调研,发现通过优化挂号系统,利用现代技术实现“精准预约、线上分流、资源高效配置”,是缓解“看病难”问题的可行路径。他提出的方案是以患者上传资料、主诊医生线上预诊为核心,结合智能分诊与号源动态管理,减少非必要的线下就诊,释放优质号源。
具体来说,医院可以提前7天开放预约通道,患者在预约时同步上传电子病历、检查报告、用药记录等资料。系统会自动分析患者上传的症状和病史,推荐合适的科室,并匹配相应的医生层级,帮助患者更加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病情的科室和医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这让杨其峰更加充满干劲。回到工作岗位后,他第一时间与同事们分享了自己的履职感受,宣讲了全国人大会议精神。
“人大代表履职就如同医生问诊一样,都需要‘精准把脉、对症下药’。”杨其峰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他将始终以临床问题为建议的源头,以患者需求为履职的坐标,用心护航生命,延续希望。
全国人大代表杨其峰在临床工作中,针对乳腺癌诊疗和“看病难”等问题积极探索并提出有效建议的事迹。他将临床实际与履职尽责紧密结合,展现了人大代表为人民健康谋福祉的担当,体现了他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推动医疗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9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