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新农人”吕玉霞(“沂蒙二姐”)用“诗歌”收获百万粉丝,成为“田埂诗人”的故事。介绍了她诗歌的特点、创作灵感来源,以及她在直播助农、人生观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和做法,展现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生活的舞台上,总有一些人能凭借着坚持与热爱,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主人公——“沂蒙二姐”吕玉霞,就是这样一位充满魅力的人物。
当我们翻开她创作的那些诗句,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与生机的世界:“这是春吗?这不是春,这是年轮循环的波纹,这是大地睡醒的动人,这是农人扶犁的闹钟,这是墨客提笔的灵动。这是雪吗?这不是雪,这是老天爷撒的糖霜盐,这是麦苗打滚撒的欢儿,这是老把式笑纹里,淌出的农谚。”这些意味深长的诗句,看似简单质朴,却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无尽热爱。
2025年的春天,临沂“新农人”吕玉霞成为了一个“现象级”人物,火爆全网。她用自己创作的“诗歌”收获了100多万粉丝,在各平台获得网友点赞近千万,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沂蒙山里的“田埂诗人”。然而,面对这些赞誉,她却谦虚地表示:“我写的不算是诗,只能算是顺口溜。”尽管她如此低调,但她的诗作还是得到了《人民日报》的点赞,并被央视多次报道。
她用不带滤镜的镜头,笑盈盈地朗诵着自己的“土味诗歌”,那朗朗上口、朴实通透的诗句,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中最本真的美好。她用行动证明,生活的诗意并不在远方,而在弯腰劳作的泥土里,在柴米油盐的笑声中,更在她喜爱的书籍里。
一时间,吕玉霞火了。有多火呢?记者采访时同时能遇到五家媒体。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她呢?其实,大家关注的不仅仅是她的诗,更是她的生活态度。“沂蒙二姐”有自己的“快乐哲学”,农耕之余的热爱,散发着质朴的浪漫,也激发着每一个普通人开始动身对美好追逐。她告诉大家,要勇敢做自己,走平平常常的路,对生活多一些满足感,这样每个人都能发出属于自己独特的光芒。
人们不禁会好奇,“沂蒙二姐”是怎么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的?她又是怎么写诗的呢?为何她的乡土味儿能打动全网?在如今AI盛行的时期,也许有人会疑惑,她的诗歌是不是AI创作的?她背后又有没有创作团队?
对此,吕玉霞做出了回应。她的团队是没读书的大姐和85岁母亲。她“诗歌”的脱口而出,源于年轻时候的积累,也源于父亲对诗词的热爱。父亲经常一边干着农活,一边给她讲一些历史,那田间勾勒的故事,成了她的文学启蒙。后来她进了工厂,在车间轰隆隆的机器声中,也夹杂着她的热爱与梦想。她贴着“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柴米油盐的日子里,从工资里挤出买书买杂志的钱,那些戳中人心的句子,都会被她一一记在小本上。
在儿子的鼓励下,2024年的3月,她第一次对着镜头,读出了写在笔记本上的诗——《落笔千行》。“我落笔写下诗句千行,写我曾经的年少轻狂,写我如今的落寞沧桑,写我青春的一声怒吼,写我中年的焦虑彷徨。”这首诗受到了网友的关注,一周涨粉10万。她说这几句写出了很多人的内心世界,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心境,以及不同的状态。
她的创作灵感源于对家乡土地的热爱,灵感没了就去田间干活,灵感来了就把诗写在土地上。有时候,好的灵感回家想不起来了,她也会兴奋到失眠。对于网友指出的错误,她说评论区是她免费的学习课堂,很多灵感都源于网友的分享。
爱生活、爱远方、爱家乡、助农家乡,这是“沂蒙二姐”的信念。生活本身就是诗,生活本身就是歌。家乡还有很多特产,还有很多老乡们的农人故事,后来她开始了直播助农,把蒙阴小米、蒙阴蜜桃等特产和故事带了出去。也许很多人喜欢着她的诗和远方,看到直播间她在带货会失落,但她觉得这些都很正常。过去这些对她来说是矛盾点,慢慢走着走着,她觉得可以把诗情画意与助力家乡融在一起,让更多人了解沂蒙山,这是个好事儿。
“沂蒙二姐”的人生观十分通透。她打破了对农村妇女的“刻板标签”,呼吁妈妈们勇敢做自己。她没有好看的皮囊,就尽量去内修。她没有过多期望自己的孩子考多高的学历,也没期望过孩子光宗耀祖。针对年轻人对于读书的困惑,她分享自己的读书观,认为年轻人应该去书中寻找生活的答案。
她还邀请年轻人把“诗”变成“歌”传唱,“泼天富贵”大家一起接,给大家一个展示的舞台。她鼓励妈妈们勇敢一点,把自己的长处晒出来,孩子们一定会给她们鼓励,未来有很多可能性,年轻人应该多多向前看。
本文通过讲述“沂蒙二姐”吕玉霞的故事,展现了她从普通农妇到“田埂诗人”的逆袭之路。她用诗歌记录生活,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他人,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还通过直播助农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她打破刻板标签,分享读书观和人生观,鼓励年轻人和妈妈们勇敢追求梦想,寻找生活的答案,传递出了满满的正能量。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9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