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宋金时期的德州窑红绿彩瓷器,讲述了90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宇及其团队对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还提及当地政府对该技艺保护与传承的积极举措。
瞧,这幅精美的《齐天大圣战神兵》瓷板画,正是出自刘鸿飞之手。这画面栩栩如生,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陈庆辉摄
工艺之美,尽显其中。看那德州窑红绿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鸿飞,正专注地绘制着红绿彩瓷器作品。他手中的画笔轻轻舞动,每一笔都蕴含着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与执着。 受访者供图
经过二次烧制,开窑的那一刻,红绿彩瓷器散发出独特的魅力。那绚丽的色彩,在窑火的洗礼下愈发鲜艳夺目,仿佛在诉说着古老技艺的传奇。 受访者供图
在充满活力的“非遗进校园”活动现场,刘宇正热情地给孩子们讲解德州窑红绿彩文化和技艺。她的讲解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对这一古老技艺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陈庆辉摄
时光回溯到宋金时期,那一个个精美的德州窑红绿彩瓷俑像,静静伫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陈庆辉摄
走进德州窑红绿彩博物馆,那一件件红绿彩瓷器作品,犹如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它们见证了德州窑红绿彩的发展与变迁。 张 瑞摄
在中国陶瓷艺术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瓷器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的出现,就像是在原本单调的黑白画卷上,晕染出了第一抹绚丽的色彩,为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就是诞生于宋金时期的红绿彩。
古老的大运河畔,德州窑的匠人们独具匠心,他们汲取了宋代写意画的艺术手法和北方民间年画的丰富养分。在经过1300℃左右高温烧成的单色釉瓷器上,用毛笔蘸着红、绿等彩料,精心地勾画纹饰。随后,再将其放入窑中,以800℃左右的温度进行二次烧制。这种独特的技艺,开创了中国釉上陶瓷彩绘的先河,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飞逝,如今坐落在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的德州窑红绿彩博物馆中,一组身着龙纹长裙的瓷美人静静地伫立着。她们姿态优雅,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现代。这些融合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作品,出自90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宇和她的团队之手。她们用青春和热情,为这古老的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刘宇与德州窑红绿彩的缘分,始于她的大学时光。当她在博物馆中看到宋金时期的红绿彩瓷人俑像时,瞬间被深深触动了。“在年轻一代的认知里,红配绿常常与俗艳联系在一起,但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作品却彻底颠覆了我的想象。”那鲜艳的红,如同东方破晓的晨曦,热烈而奔放;那清新的绿,好似山间静谧的翠影,质朴而清新。红与绿相互映衬,在器物之上勾勒出了一个灵动而美妙的世界,让刘宇深深着迷。从那一刻起,她便踏上了探索与传承红绿彩的漫漫征程。
随着对红绿彩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的深入了解,刘宇发现德州窑红绿彩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德州因运河而繁荣,当地并不产制瓷的原材料,而是依靠运河运输。在这里,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互碰撞,南北制瓷工艺也在这里相互交融。”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得德州窑红绿彩具有了更加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然而,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学艺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学习彩绘时,搓制颜料是第一道难关。矾红彩需要与乳香油进行精准的配比,然后手工搓制一两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指甲在反复的推拉间逐渐剥离,疼痛难忍,但刘宇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练线条也绝非易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画横、竖、圈的练习,单调而枯燥。而在彩绘时,红彩勾线要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绿彩填涂需厚薄均匀,丝毫的误差都会影响开窑时的成色效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马虎。
“德州窑红绿彩并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体现了当时工匠们的创新精神。”作为年轻一代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宇和她的团队将这种创新精神融入到了当代红绿彩之中。她们提出了“德州窑红绿彩综合装饰”理念,借鉴景德镇古彩的精细规范,让画面更加精美;把现代雕塑造型与传统彩绘结合,创作出了“风华绝代”等新颖作品;融入“掐丝描金”工艺,开发出了茶具、首饰等兼具古朴韵味与华丽质感的日用品。在刘宇看来,红绿彩要想走得更远,就不能仅仅是展柜中的艺术品,而是要走入人们的日常家居生活,让更多的人能够邂逅这抹千年的色彩。
近年来,当地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多措并举推动德州窑红绿彩瓷器非遗保护与传承。德城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刘桂芝表示:“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保护传承力度,为非遗代表性项目提供更多国际文化交流机会,让德州窑红绿彩瓷器走向世界,让这一古老技艺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
本文围绕德州窑红绿彩这一古老技艺展开,介绍了其起源、制作工艺,着重讲述了90后非遗传承人刘宇及其团队对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提及当地政府的保护举措。展现了德州窑红绿彩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和新希望。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9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