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遇上君子之道,伦理重置迫在眉睫!

本文聚焦于人工智能时代下君子养成教育面临的新问题。通过黄玉峰、吴刚、杨雄等专家的观点,探讨了AI在知识理解、道德情感、伦理操守等方面与人类的差异,强调了对AI进行伦理重置和规范的必要性。

当AI遇上君子之道,伦理重置迫在眉睫!

当AI遇上君子之道,伦理重置迫在眉睫!

在当今社会,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人形机器人正越来越频繁地走进家庭、课堂以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这位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学生君子养成教育的学者,遇到了一个新的难题。在日前举行的第九届君子养成大会上,他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在人工智能时代,面对人形机器人,我们是否还需要坚持做谦谦君子?是否也应该让“它”遵守起码的君子之道呢?这样的问题引起了众多与会者的浓厚兴趣。### AI不懂小我与大我现任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的黄玉峰,在几天前备课苏轼的《后赤壁赋》时,就文中“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这句话,向大语言模型提出了两个小问题。一个是“惊”字的含义,另一个是“其”指代的对象。然而,让黄玉峰没想到的是,人工智能给出的回答并不准确。就拿对“其”字的解释来说,人工智能显然未能识别文章的本义,它既不明白这个“其”代表的是“我”,更无法理解和表达“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哲学命题。黄玉峰指出,君子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善于学习,尤其要具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精神素养。但无论是AI搜索工具还是人形机器人,在“笃志”“切问”和“近思”这些方面都不具备君子的品质。一个不懂得区分小我与大我,缺乏自信力的机器人,终究只能成为人类使用的工具。### “全知老师”只是“助教”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吴刚表示,人类是通过各种行为实践逐渐上升到道德层面的,而机器人则是依靠人类输入的指令来行事和“思维”的。它需要大量的例证才能学习人类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人与机器的本质差别。人形机器人也不会具备人类所特有的温情。即便未来它能大量进入教室,最多也只能扮演“助教”的角色,就像一个拥有庞大数据库的“全知老师”。它可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输出已有的知识,但却无法替代主讲教师传道授业的重要职责。因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思想碰撞、亲切交流和情感互动,是任何大语言模型数据库都无法实现的。### 伦理操守需“双向奔赴”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雄提出了一个值得警醒的观点。他认为,不要随意向DeepSeek、豆包之类的大语言模型输入无价值的问题。如果给它输入的都是杂乱无章的内容,AI不断接收后可能会产生“幻觉”,认为“事情就该如此”。例如,当很多人都向它询问是否购买某只股票时,它很可能会认为这只被众人追问的股票就是“绩优股”。因此,在人与AI互动时,必须遵守一个基本的伦理规范,即维持正向、高级的对话内容,防止它“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人形机器人仅仅是一个外挂学习工具,无法成为具有批判精神的君子。有与会专家建议,开发者在模型训练和算法部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融入透明性和可验证性机制,从源头上防止虚假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比如,在数据收集阶段,要明确数据的来源和用途,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模型训练过程中,采用可解释性的算法,使模型的决策过程能够被理解和监督,一旦出现虚假信息生成的情况,能够追溯到问题产生的环节。同时,应加快推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利用AI制造并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进行惩治。这就需要人与人工智能工具在基本的伦理操守上达成“双向奔赴”。浙江之江实验室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室副研究员吕明杰表示:“当人形机器人开始进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真实工作场景时,就需要提前对整个社会的伦理规范进行一次重置,让AI工具也要遵守人类的公序良俗。”就拿智能汽车来说,一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事故,责任该如何认定呢?所以说,人形机器人等智能工具正面临着伦理的重置与重塑,这是它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我们亟需重视和解决的。

本文围绕人工智能时代君子养成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展开,通过多位专家的观点阐述了AI在知识理解、道德情感等方面与人类的差异,强调了人与AI在伦理操守上“双向奔赴”的重要性,以及对智能工具进行伦理重置和重塑的紧迫性。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9699.html

(0)
SebastianSebastian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