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授杨柏云:为濒危植物撑起生命保护伞 极危兰花逆袭:科研团队的艰辛拯救之旅

科技日报记者跟随南昌大学杨柏云团队来到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兰花谷,探寻极危物种大黄花虾脊兰的故事。详细介绍了杨柏云团队拯救大黄花虾脊兰的艰难过程,包括攻克繁殖难题、野外回归遭遇的困境等,还提及了杨柏云在植物保育之外为农村带来经济效益的事迹以及他作为党员的服务初心。

在春日里,一场场春雨悄然滋润着大地。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西段的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河保护站,宛如一幅诗意的画卷。这里云雾缭绕,山林一片苍翠,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仙境。

4月1日,科技日报记者满怀期待地跟随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柏云团队,踏上了前往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花谷的征程。当踏入那幽静的山谷,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兰花世界。在谷中,隐藏着众多兰花界的“大咖”,春兰优雅地绽放,寒兰散发着清幽的香气,建兰更是别具一番韵味。

就在一个不经意的转弯处,一簇金黄色、形状如同虾尾般的花瞬间跃入大家的眼帘。杨柏云教授快步走上前,指着这簇花,神情庄重地介绍道:“这就是200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物种——大黄花虾脊兰。”它不仅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据2021年国家林草局统计,大黄花虾脊兰野外实际存量不足300株,数量之稀少令人痛心。

时间回溯到2015年,江西境内首次发现了野生大黄花虾脊兰的踪迹。当时,人们对它的了解少之又少。“它们到底还有多少株?我们不知道。我们既不清楚它们的生存状况如何,也不知道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杨柏云教授心急如焚,他连忙赶往井冈山,小心翼翼地将大黄花虾脊兰标本带回实验室。随后,他迅速成立了“知兰而行”科研团队,一场拯救大黄花虾脊兰的战斗就此打响。

然而,拯救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团队撒下了万粒兰花种,可最终萌芽的仅有两三株。经过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大黄花虾脊兰的种子有胚率极低,再加上自然界中为其有效传粉的昆虫缺失,以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过度采挖等诸多因素,导致这一物种处境极其危险。“如何对大黄花虾脊兰进行繁殖?”这个问题像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杨柏云教授的心头,他陷入了苦苦思索之中。

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杨柏云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试验。他们进行了上千次的重复试验,每一次失败都没有让他们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攻克难题的决心。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成功攻克了大黄花虾脊兰的繁殖难题,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他们建立起国内首创的大黄花虾脊兰快速繁殖体系以及共生培养体系,为这一濒危物种的生存带来了新的希望。

从大黄花虾脊兰在野外被发现,到在实验室里繁育,再到野外回归,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艰辛的过程,也是一个用科学手段保护濒危植物的伟大实践。在这背后,团队成员们付出了如雨般的汗水。

团队科研人员罗火林回忆起野外回归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在将大黄花虾脊兰野外回归时,我们被蚂蟥咬、被蚊虫叮、被岩壁划,车陷泥泞、路遇野猪、与毒蛇对视等都司空见惯。”有一次,井冈山下的回归点突然被野猪冲破护栏,回归自然生境的小苗全部被踩烂。马头山的回归点也曾有草食动物到此饱餐一顿,几年的心血瞬间化为泡影。但即便如此,他们从未放弃。

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如今,大黄花虾脊兰的回归点已达19个,总数2万余株。回归植株连续3年在野外开花,完成了其在自然界的自我更新,这标志着这一物种的保育获得了阶段性成果。

傍晚时分,记者随杨柏云教授下山。在半山腰歇息时,杨柏云教授驻足回望山上那一片片金黄的色彩,眼神中充满了深情,仿佛在与这些兰花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他感慨地说:“花开有时,错过就是一年。所以,花在哪里开,我就去哪里。”

除了专注于植物保育工作,杨柏云教授的生活还十分充实。他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科研或带学生,就是奔波在乡村的田头地角,为农民传授技术。他经常“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每次回来脚上都沾满泥巴”。

谈及未来的规划,杨柏云教授满怀信心地说:“我们计划逐步扩大保育规模,力争将大黄花虾脊兰成功引入长江流域各省份的适宜生长区域,并期待在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下,实现10万株大黄花虾脊兰回归目标。”他希望将这一保育项目打造成为中国植物保育的典范,让大家更深入了解“生物多样”之美。

多年来,杨柏云教授先后在南昌市、进贤县、宜丰县和井冈山市等市、县建立了铁皮石斛、金线莲、龙牙百合、红豆杉和山药实验种植基地。他用高新技术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不认识他的人说他就是农民,而认识他的总爱打趣地说:“他一半是科学家,一半是农民。”

“1986年7月,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党员,如今已有近40年的党龄。”杨柏云教授坚定地说,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要把服务农村、农业、农民融入日常生活。

杨柏云团队对极危物种大黄花虾脊兰的拯救过程,他们历经5年攻克繁殖难题,虽在野外回归时遭遇诸多困难,但仍取得阶段性成果。此外,杨柏云教授还兼顾科研与服务农村,用技术为农户带来效益,体现了他作为党员服务“三农”的初心,展现了他在植物保育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奉献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9896.html

(0)
marjoriemarjorie
上一篇 2025年4月2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