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赣锋锂业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发展情况。介绍了固态电池技术在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地位,着重阐述了赣锋锂业在固态电池全链路的布局,包括硫化锂的量产、电解质和负极材料的研发成果、电池及系统的性能表现,以及其推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进程,最后展望了赣锋锂业未来在固态电池研发上的规划。
在新能源产业朝着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以及更宽温域方向迈进的关键时期,固态电池技术已然成为各方争夺的战略高地。赣锋锂业,作为业界领先的锂生态企业,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技术实力,已经构建起了固态电池全链路布局。这一布局覆盖了硫化物电解质及原材料、氧化物电解质、金属锂负极、电芯、电池系统等固态电池的关键环节,不仅具备了在这些环节进行研发和生产的能力,还成功实现了商业化应用。值得一提的是,赣锋锂业是业内唯一一家拥有固态电池上下游一体化能力的企业,这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硫化锂实现量产,这一突破打通了固态电池生态的最后一环。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是目前离子电导率最高的一类无机固体电解质材料,它具有热稳定性好、电化学窗口宽、机械性能好等诸多优点,因此成为了全固态电池重点采用的电解质类型。然而,在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的生产过程中,硫化锂作为关键原料之一,其规模化应用面临着重重难题。赣锋锂业研发部负责人叶明指出,硫化锂的合成工艺涉及高温、惰性气体保护等多重技术难题,对生产环境和设备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固态电解质与电池正负极容易发生化学副反应,导致界面稳定性降低。
面对这些挑战,赣锋锂业通过前瞻性的技术布局以及全链路业务协同,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早在2022年,赣锋锂业便已具备电池级硫化锂量产能力,并于2024年进一步扩大了产线规模。其硫化锂产品纯度可达99.9%、D50≤5μm,具备高纯度、低杂质含量及优异的一致性等特点,能够满足高导电性固态电解质材料的技术要求。目前,该产品已向20余家客户供货,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在硫化锂技术研发方面,集团更是成果丰硕,已申报多项硫化锂专利,由赣锋锂业牵头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色金属行业标准:电池级硫化锂》也已进入预审阶段,有望引领电池级硫化锂进入标准化、规范化时代。
从原材料到电池系统,赣锋锂业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固态布局。在电解质层面,赣锋对硫化物及氧化物路线均有多年的研发投入。对于LPSC/LPS/LGPS等体系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通过工艺优化,可实现亚微米级别的硫化物电解质超细粉体(D50<1 μm),电导率达到3mS/cm,这一性能使其成为全固态电池的关键原料。同时,超高离子电导率氧化物粉体材料也已完成开发,LLZO固体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可达到1.7mS/cm,LATP固体电解质达到1.4mS/cm。聚合物基固态电解质膜实现了5V耐高压,室温离子电导率超过0.5mS/cm,厚度低于30μm水平。
在负极层面,赣锋超薄锂带同样具备量产能力。赣锋能够针对循环性能、加工性能、电化学稳定性等各类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目前,赣锋已实现300mm宽度的超宽幅超薄锂带量产,铜锂复合带中锂箔厚度可达到3微米。以超薄锂带或铜锂复合带作为负极的金属锂电池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电池,搭载锂金属负极的赣锋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超过500Wh/kg。
在电池及系统层面,赣锋的产品表现同样出色。320Wh/kg高比能电池,采用硅碳负极,循环可达到1000圈;400Wh/kg高比能电池,采用硅碳负极,循环达到600圈以上;500Wh/kg超高比能电池,采用锂金属负极,已实现10Ah级产品的小批量生产。集团具备完整的设计能力,CTP成组效率达74%、生产效率提升30%。
在逐步完善生态布局的同时,赣锋也积极推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目前,赣锋已推出适配低空飞行场景的固态电池解决方案,并与知名无人机、eVTOL企业达成合作,首批样品计划于今年完成交付。
未来,赣锋将进一步加大固态电池研发力度,充分发挥上下游一体化业务协同优势,持续为行业及客户提供卓越的产品和服务,共同推动动力技术迭代,加快能源转型。
本文详细介绍了赣锋锂业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全链路布局,从硫化锂的量产解决固态电池生态难题,到电解质、负极、电池及系统各层面的研发成果,再到积极推动商业化进程,展现了其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强大实力和领先地位。未来,赣锋锂业有望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业务协同优势,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推动能源转型加速。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0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