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展开,详细介绍了展览现场的情况以及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的具体成就,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跨越和探月精神的内涵。
“古人望月抒怀,我们揽月而归!”这句豪迈的话语,生动地诠释了中国航天人的伟大成就。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现场,热闹非凡,人们纷纷围在一件件展品前,发出阵阵赞叹。有人感慨:“每一件展品都是中国航天人的军功章。”还有人激动地说:“同时看到嫦娥五号、六号取回的月球正、背面月壤,非常自豪。”
当记者踏入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展厅,仿佛瞬间穿越到了神秘浩瀚的宇宙之中。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一张张记录历史的照片、一帧帧震撼人心的影像,串联起了几代航天工作者用不懈奋斗铺就的探月之路。
这是展览现场展出的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签名版)。新华社记者刘祯 摄
让我们一起回顾中国探月工程的精彩历程。首先是绕月阶段,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实现绕月飞行,并获取了首幅全月图。如今,这幅承载着无数航天人梦想的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就呈现在眼前。它不仅清晰地展示了月表图像,还精准地呈现了月球的地形地貌数据,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公布的月球影像图中最完整的一张。
接着是落月阶段,一位前来参观的小朋友指着嫦娥三号与“玉兔号”月球车的一组图片,兴奋地喊道:“广寒宫里有嫦娥,也有玉兔啦!”2013年,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着陆月球。随后,“玉兔号”月球车分离到月球表面,移动到合适位置后,和嫦娥三号着陆器互为“摄影师”,为对方拍下了珍贵的“月球打卡照”。
最后是揽月阶段,透过放大镜、显微镜,来自38万公里外的月壤岩屑、粉末清晰可见。2020年,嫦娥五号达成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携带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返回地球,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年逾七旬的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面对展品,难掩激动之情,他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机会同时近距离对比观看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样品。”
这是展览现场展出的嫦娥六号岩屑样品和嫦娥六号粉末样品。新华社记者刘祯 摄
20年筚路蓝缕,中国探月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创造了多个“世界首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正如吴伟仁所说:“这些成就不仅填补了人类探月空白,更让中国航天从‘跟跑者’成为‘并行者’甚至‘领跑者’。”一代代航天人胸怀国之大者,勇攀科技高峰,凝聚形成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
月球,这颗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一直以来都承载着全人类望向苍穹的好奇,也寄托着中国古人的情志遥想。而在这20年的探索脚步中,这些好奇与遥想都融入了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壮丽篇章。从一曲“东方红”响彻太空,到“嫦娥”奔月化作现实,记者驻足于一件件展品前,流连在壮阔的时空中,耳畔回响着吴伟仁总师的话语:“我们要把这份精神化作仰望星空的初心、脚踏实地的行动、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万人一杆枪的协作,不断地逐梦星空、探索未知。”
探月之旅还将继续,更多奇迹等待创造。
本文通过对“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的描述,回顾了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辉煌历程,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2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探月工程创造多个“世界首次”,实现历史性跨越,让中国航天从跟跑走向领跑。同时强调了探月精神的重要性,激励人们继续逐梦星空、探索未知,且探月之旅仍将持续,未来值得期待。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0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