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祥平一家超市工作人员在遇到女子欲大量购买购物卡的异常情况时,及时报警,警方通过不懈努力查明是一起投资理财类电信网络诈骗,最终成功劝阻并挽回损失的事件,同时介绍了此类诈骗的常见手段及警方提醒。
在日常生活中,当有顾客上门购买购物卡,并且表示“有多少买多少”时,工作人员应该怎么做呢?这里有两个选项供大家思考。选项一,工作人员大喜过望,毫不犹豫地将购物卡出售给顾客;选项二,工作人员保持警觉,及时报警,等待警方前来处理。
近日,在同安祥平的一家超市内,工作人员就做出了选项二的正确选择,而这一选择,成功保住了受害人全家的存款。
3月16日傍晚6点左右,同安祥平一家永辉超市的前台,出现了一位年轻女子。她站在前台,明确地提出要申购大额购物卡,并且特别强调“1000元面额的,有多少买多少” 。
在此之前,祥平派出所就已经与该超市建立了联动机制。按照机制要求,当个人前来申购大额购物卡时,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工作人员需要问清用途。面对这位欲言又止的女子,工作人员凭借着职业的敏感度和警惕性,当即告知女子,个人最多只能申购5张购物卡。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迅速将这一异常情况告知了祥平派出所。
祥平派出所的民警留少华接到消息后,立即与当事人胡某取得了联系。然而,起初胡某并不愿意配合调查,坚称是帮父亲买的卡。留少华耐心地对胡某进行劝说:“现在很多诈骗分子通过让受害人购买购物卡的形式行骗,在警方还未查清情况时,一定不要轻易将卡号和密码告知他人!” 留少华在劝说的同时,迅速将有关情况上报给了同安公安分局反诈专班。反诈专班高度重视,立即协调胡某居住地的新民派出所接力核查。
经过新民派出所民警黄立斌的不懈努力,终于与胡某及其父母见面。通过深入了解,事情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原来,真正与诈骗分子联系的是购卡女子的父亲老胡。今年3月初,老胡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一则“跨境电商网店开店指导”的信息。他留了言,很快对方就与他建立了联系。对方“指导”老胡下载了一款App,并声称老胡只需要负责操作,一旦网站有人下单,“供应商”就会帮忙代发货物。
在短短几天时间里,老胡就看到自己账户上“赚”到了1万多美元。正当他满心欢喜准备提现时,系统却提示“因操作失误账户被冻结” 。老胡赶忙联系“客服”,对方表示,要先垫资“解冻”,具体形式是在线下购买购物卡后,将卡号和密码提供给“客服”。
听信了“客服”说法的老胡,赶紧让女儿帮忙去买卡。好在超市工作人员发现了异常情况并及时报警。了解情况后,黄立斌当即对一家三口展开劝阻:“这是典型的投资理财类电信网络诈骗!” 在黄立斌列举的大量具体案例和详细解读之下,三人终于恍然大悟。
幸运的是,此时胡某购买的购物卡尚未启用。经警方协调,商家对购物卡进行了回收。醒悟后的老胡心有余悸地说:“现在全家只剩3万多元存款了,幸好你们来得及时!”
厦门警方解析称,诈骗分子通常会在社交平台发布含有“跨境电商”“零基础”“不需要囤货”等关键词的广告,以此吸引有投资或创业欲望的人群。随后,他们会以“运营指导”的身份添加受害人,详细介绍运营流程,并要求受害人下载指定平台。受害人完成注册开店后,诈骗分子会通过后台操作制造大量订单,诱导受害人不断加大投入。当受害人尝试提现时,就会遇到“账户异常”“系统维护”等理由,然后按照诈骗分子的引导缴纳“解冻金”“手续费”等,最终导致资金无法取出。
近期,利用购物卡进行洗钱和诈骗的案件频发。诈骗分子通过各种手段诱导受害人购买购物卡,并获取卡号和密码,进而实施洗钱和诈骗。厦门警方提醒市民,在遇到任何要求“购买购物卡转账”的情况均为诈骗,切勿轻信。同时,也不要向陌生人提供购物卡卡号、密码及短信验证码,防止他人非法使用。
同安祥平超市工作人员在顾客欲大量购买购物卡时及时报警,警方经调查破获一起投资理财类电信网络诈骗案,成功挽回受害人损失。同时介绍了此类诈骗的常见手段,提醒市民警惕购物卡诈骗,不轻易向他人提供购物卡信息,增强防范意识。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0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