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风潮下,中国安全谷项目借创新工作室突围,95后牵头创新工作室,为中国安全谷项目注入智能建造新活力

本文围绕中国能建建筑集团承建的中国安全谷项目展开,介绍了由95后青工马谦牵头的创新工作室在项目中运用BIM等智能建造技术,提升项目建设效率和质量,并在多个重点项目中进行试点应用的情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消息,在中国能建建筑集团承建的安徽省、合肥市重点项目——中国安全谷项目现场,智能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只需1秒钟,人脸识别就能让人员顺利进入现场;同样1秒,扫描二维码便可知晓现场全貌;打开BIM(建筑信息模型)软件,1秒内就能了解主体结构的详细情况。智能建造元素如同繁星般,在项目的各个角落闪耀。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由95后青工马谦牵头成立的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还荣获了中国能建“青年文明号”的称号。

中国安全谷是一个集“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功能于一体的高端产业载体。它着重吸引电子信息公共安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类企业入驻,整个项目建设共计规划10栋综合体,建筑高度达到99米。目前,项目的玻璃幕墙安装工作已经顺利结束,正式进入整体移交装修阶段。

在该项目团队中,35岁以下的职工占比高达9成。在仅有10平方米的创新工作室内,青年职工们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飞舞。他们运用BIM技术,就像探寻宝藏一般,深入挖掘项目建设的“科技密码”。马谦形象地比喻道:“如今,传统工艺已经难以满足施工的需求,BIM技术就像是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的法宝。我们的工作就如同医生为病人‘求医问诊’,致力于为施工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智能建造风潮下,中国安全谷项目借创新工作室突围,95后牵头创新工作室,为中国安全谷项目注入智能建造新活力

创新工作室BIM成果。中国能建建筑集团团委供图

事实上,创新工作室是由中国能建建筑集团层面成立的,并且在各个项目都设置了驻点载体和人员培养机制。在中国安全谷项目中,针对施工场地狭小这一特点,工作室提前利用BIM技术进行场地布置1:1动画模拟施工过程。那效果逼真的临建区模型,让作业人员能够进行可视化操作,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

该项目未来将建成重要科研基地,其地下室总建筑面积达到8.6万平方米,属于超长、超宽结构。创新工作室未雨绸缪,提前运用BIM技术进行土方开挖模拟,还辅以三维动画模拟支撑施工,对复杂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模拟,完成关键施工节点可视化技术交底和VR虚拟展示。

智能建造风潮下,中国安全谷项目借创新工作室突围,95后牵头创新工作室,为中国安全谷项目注入智能建造新活力

工作室青年在工作中。中国能建建筑集团团委供图

马谦表示:“BIM技术仅仅是创新工作室的研发方向之一。通过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我们希望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利用智能手段提升项目质量。”各工作室平台以智能建造和信息化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云平台、BIM、GIS、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等软硬件,采集人员、进度、安全、机械设备、材料、技术、环境等关键数据,实现业务环节的智能化管理。

智能建造风潮下,中国安全谷项目借创新工作室突围,95后牵头创新工作室,为中国安全谷项目注入智能建造新活力

工作室青年在工作中。中国能建建筑集团团委供图

中国能建建筑集团BIM中心主任朱旭峰介绍:“我们充分发挥公司各基层项目青年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集思广益,更好地推进项目建设。”“BIM智能建造技术”目前已经在公司承建的浙江南浔大象酒店、甘肃张掖电厂、湖南株洲电厂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展试点应用。

智能建造风潮下,中国安全谷项目借创新工作室突围,95后牵头创新工作室,为中国安全谷项目注入智能建造新活力

工作室青年在工作中。中国能建建筑集团团委供图

在公司承建的浙江南浔国际会展中心(一期)项目中,BIM技术更是成为了工程管理的“眼睛”。从项目启动建设到最终竣工,BIM技术全方位融入了各个阶段。青年职工们还积极参与中国能建重大科技专项“基于BIM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建造体系及关键技术”的研究。

中国能建建筑集团承建的中国安全谷项目中,由95后青工马谦牵头的创新工作室运用BIM等智能建造技术,解决施工难题,提升作业效率。该技术不仅在安全谷项目发挥重要作用,还在多个重点项目试点应用,青年职工积极参与其中,展现了智能建造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广阔前景和创新活力。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162.html

(0)
SebastianSebastian
上一篇 2025年3月1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