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当道,读书为何仍是必选项?,AI时代,读书“笨功夫”闪耀独特光芒

本文围绕AI时代下人们对读书意义的质疑展开探讨,结合中学老师演讲引发的共鸣,深入分析读书的“笨功夫”在AI面前的独特价值,强调了读书过程中获取和内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以及感悟人性等方面的重要性。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AI的崛起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就像不久前,极目新闻报道的在湖北武汉某中学举行的高三百日誓师大会上发生的一幕。当时,校长慷慨激昂地要求每一位老师必须学会用DeepSeek,而一位老师在演讲中,面对学生“人为什么要念书?我为什么要记那么多东西?不是有AI吗?我问它就好了啊”这样的质疑,用“使唐僧成为唐僧的并不是那卷经书,而是那段取经的路”来告诉学生为何要读书。这段视频被传上网络后,收获了上百万网友的点赞,也引发了许多人关于“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的强烈共鸣。

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对上述学生发出的质疑和困惑并不陌生,因为曾经也有学生问过我同样的问题。其实,人为什么要读书,这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问题。只不过AI的出现,让这个老问题有了新的回答视角。

在传统认知里,读书学习的意义十分明确,那就是改变命运、建设祖国。然而,眼下当ChatGPT能写诗、DeepSeek能解题,连作文都能“一键生成”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每天熬夜刷题、背古文、算函数,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学生有这样的疑问,其实是很正常的。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读书的“笨功夫”是AI学不会的“魔法”。要知道,比记住某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AI确实很强大,它能处理已知的知识,却难以开展未知的探索;能复制标准答案,却很难创造新的可能。这就如同计算器普及后,数学依然是必修课一样。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人肉计算器”,而是能设计算法、驾驭工具的思维能力。

退一步来讲,即便AI可以代替人进行“思考”,一些基本知识还是应该掌握的。就好比使用计算器这个工具之前,我们先要学会什么是加减乘除。所以,无论AI有多神奇,人应掌握的基础科学、思维能力还是要学习的。

“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随着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的挑战和新的忧虑也随之而来。教育的工具和方法发生了变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式也应随之改变。其中,对于学生的启智、心灵的培养和基本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是不能放松的。

在AI时代的学习中,我们应该让AI成为人的工具,而不是让它取代我们的大脑。滋养精神世界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寻找答案的旅程。比如背《项脊轩志》时,AI能提示这是明代散文,但它无法让人体会“庭有枇杷树,亭亭如盖矣”背后的生死离别;学《祝福》时,AI能分析社会背景,但它代替不了人们共情祥林嫂反复说“我真傻”时的绝望与哀伤……这些对人性的洞察、对生命的感悟,是技术无法替代的人类文明最珍贵的火种。

有句话说得好,读书,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未来的世界可能会被AI重塑,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那就是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在探索中成长的执着……在AI浪潮中,做那个不被算法定义和裹挟的自己,或许就是对“AI时代为什么还要读书”的最好回答。

本文针对AI时代学生对读书意义的质疑,通过对比读书与AI的特点,强调了读书过程中获取和内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感悟人性等方面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在AI浪潮中坚守读书的价值,不被算法左右,保持对知识和成长的追求。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346.html

(0)
NelsonNelson
上一篇 2025年3月2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