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世界口腔健康日展开,介绍了刷牙的正确方法,着重强调了刷牙时刷舌头的重要性,分析了不刷舌头可能带来的危害,还详细阐述了安全有效清洁舌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不同人群的特殊处理方式。
3月20日是世界口腔健康日,今年的主题为“口腔健康 身心健康”。这一主题提醒着我们,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息息相关。
刷牙,看似是早晚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实际上其中的学问可不少。比如,刷牙要采用“水平颤动拂刷法”,千万不能大力横刷。大力横刷可能会引起牙龈萎缩、牙面磨损等问题。而且,刷完牙后还需要使用牙线来清洁一些牙刷难以触及的位置,这样才能保证口腔的全面清洁。
不过,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刷牙时有一个部位一定不能漏掉,那就是舌头。刷牙时顺便刷舌头,不仅能让口腔清洁更加彻底,还能让牙齿更加健康。
刷牙不刷舌头,很可能是口臭的“元凶”。为什么刷牙时刷舌头如此重要呢?这还得从舌头的构造说起。
舌头的表面并非完全光滑,而是有许多乳头状突起,主要包括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其中,丝状乳头的数量最多,其浅层细胞会不断角化脱落,这些脱落的细胞与食物残渣、唾液、细菌及代谢产物等混合后,会附着在舌面上,形成我们所说的舌苔。
在正常情况下,舌苔薄而均匀,呈现淡白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淡红舌,薄白苔”,这是口腔和消化系统健康的标志之一。
△正常舌苔(薄白苔)
舌苔就像是覆在舌面的一层被子,当它较薄的时候,既能保护舌黏膜,又透气,不会影响舌头的味觉和运动。但如果这层“被子”过厚,就会带来一系列危害。
其中,最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口腔健康。
1. 引发口臭
多项研究表明,舌苔异常是引起口臭的主要因素之一。过厚的舌苔会为细菌提供良好的滋生环境,细菌通过分解舌苔中食物残渣和脱落上皮细胞中的蛋白质,会产生挥发性硫化物等异味物质,从而导致口臭。
2. 影响味觉
过厚的舌苔会把感知味觉的舌乳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阻碍了味蕾与食物的接触,降低了对味道的敏感度,进而影响食欲和饮食体验。
3. 增加口腔感染风险
厚重的舌苔为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提供了滋生和繁殖的温床,可能导致口腔感染,如口腔溃疡、念珠菌感染等。
4. 影响社交和心理健康
长期口臭、味觉减退、消化不良等问题,会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影响社交,甚至导致焦虑和自卑心理。
那么,想要安全有效地清洁舌头应该怎么做呢?
清洁舌苔时,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是,力度要适中,要温柔地对待自己的舌头。舌苔就像舌头的“小地毯”,适当清洁能赶走细菌和残渣,但用力过猛可能会伤到舌头的“原住民”——味蕾和黏膜。
具体的清洁流程如下:
1. 工具选择
刮舌器或者舌苔刷是更为推荐的选择。专用工具更贴合舌面,清洁效率高,能刷得干净且不会损伤黏膜,控制口臭的效果也很好。
△刮舌器
平常也可以用软毛牙刷轻刷,或者用有舌面清洁纹路设计的牙刷背面轻刷,不过这种清洁效果不如刮舌器。
2. 使用方法
时机:在刷牙后进行,这样可以避免牙膏残留刺激喉咙。
动作:
(1)伸出舌头,从舌根(靠近喉咙)向舌尖轻轻刮(或刷),千万不要反方向操作。
(2)每次刮除后用清水冲洗舌刮器。
(3)重复3 – 5次,覆盖舌面两侧和中央。
力度:以不疼、舌面不发红为准,不要刮出“血丝特效”。
频率:建议每天清洁1次。
3. 注意事项
避免用力过猛:用力过猛可能导致舌乳头受损,甚至引起疼痛或出血。
注意清洁工具的卫生:舌刮器或牙刷使用后应清洗干净,定期更换,避免细菌滋生。
这些情况不清洁:舌面有伤口或溃疡、舌苔异常干燥或裂纹明显、急性炎症或感染期、舌乳头异常增生(如黑毛舌)等。
观察舌苔变化:清洁舌苔时,要注意观察舌苔的颜色、厚度和质地。如果发现异常(如舌苔过厚、颜色异常),应及时就医。
4. 特殊人群
婴幼儿:婴幼儿舌苔厚可能是奶垢,由于他们的舌黏膜娇嫩,用纱布蘸水轻擦即可。
儿童:儿童需要家长辅助清洁舌苔,选择儿童专用舌刷,动作要轻柔。
老年人:老年人唾液分泌少,喜欢进食软食,舌苔厚且干燥,过度清洁容易出血,可改用湿润纱布轻擦。
最后来总结一下,舌苔清洁就像“给舌头做SPA”,适度温柔是关键。每天花10秒轻刮,再搭配健康饮食和规律作息,就能让舌头保持“清爽模式”。
本文围绕世界口腔健康日,强调了刷牙时刷舌头的重要性。阐述了不刷舌头可能引发口臭、影响味觉、增加口腔感染风险以及影响社交和心理健康等问题。同时,详细介绍了安全有效清洁舌头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不同人群的特殊处理方式,提醒大家关注口腔健康,正确清洁舌苔。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