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今年3·15期间社交平台上网友对家里长辈囤货行为的吐槽展开,详细讲述了网友们分享的长辈在冰箱囤放大量过期食物等情况,同时邀请营养学专家和心理学专家分别从健康危害和心理成因方面进行解读,并给出相应建议。
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浪潮下,这股风悄然吹进了网民的家里。一时间,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阵独特的讨论热潮。过期的米面粮油堆积在角落,长期存放的腌腊食品散发着未知的气息,复热了一周的饭菜依旧摆在餐桌上……网友们纷纷发帖吐槽,“3·15晚会该曝光我外婆”“希望3·15查一下我屋头的冰箱吧”等话语层出不穷,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家里的长辈也有着类似让人难以理解的“迷惑操作”。
面对网友们的吐槽,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大量食物过期舍不得丢算“囤货癖”吗?冰箱里久置的食物究竟会对身体产生何种危害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联系到了营养学专家和心理学专家,为我们进行深入解读。
看,网友“重庆邓嬢嬢”家里冰箱里还躺着过年时炸的鱼(左),而网友“橘子猫”家里的冰箱则被父母囤满了各种食物(右),这满满当当的冰箱背后,是无数网友的无奈。
网友发帖吐槽,评论区现“同款爸妈”
“对我爸妈来说,不把冰箱塞满都是对冰箱的不尊重。”网友“橘子猫”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自家那满当当的冰箱,满脸苦恼地吐槽起父母购置食物的坏习惯。没想到,评论区里瞬间热闹起来,不少网友跟帖表示“家里也有同款爸妈”。
“橘子猫”无奈地说道:“冰箱里的肉都不知道是哪一年的‘僵尸肉’了。菜都是一包包地买,我每天都得跟在菜‘屁股’后面做饭,看哪些菜要坏了就先做哪个。”她还告诉记者,自己跟父母沟通过,也吵过架,但父母依旧把冰箱塞得满满的。现在她炒鸡蛋都得准备两个碗,“家里冰箱囤了两箱蛋,怕第二个打出来有臭蛋。”
山东的苏郓(化名)先生也深有同感。他吐槽道:“我妈过年炖的猪蹄,过年买的香肠都还在冰箱里冻着。3·15快来俺家查查俺娘吧!”重庆网友“重庆邓嬢嬢”则把矛头对准了母亲复热过多次的剩饭剩菜:“腊肉猪耳朵这道菜吃了一周了,每顿都有它。过年炸的鱼冰箱里还有,甚至还有长毛的魔芋豆腐。”
网友“全能蒋同学”的吐槽对象是他的外婆。他在家里翻出了2011年的银耳,2015年的方便面,甚至还有2005年生产的十三香与胡椒粉。他在视频中调侃呼吁:“建议3·15严查外婆!”
营养医生:冰箱管理也是健康管理
过了保质期的食物,会不会坏呢?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孙海岚明确给出了答案:会!她解释道:“像网友提到的干货、调料品,不管存放在哪里,都有霉变的风险。冰箱里的腌腊制品,会产生油脂酸败,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哈喇味’,这一类油脂会诱发我们身体内慢性炎症。”
孙海岚进一步强调,过了保质期的食物从食品安全和卫生角度来看,存在非常大的健康隐患。“过年吃剩的香肠腊肉,在冰箱里面冷冻很久。随着冷冻时间的延长,可能会产生亚硝酸盐、黄曲霉素,这些都是‘致癌刺客’。”
对于那些复热多次的饭菜,孙海岚也有话要说。她告诉记者,很多市民爱把剩饭剩菜放进冰箱,觉得这样就没啥问题了,但其实冰箱不是保险箱。“剩饭剩菜24小时后就会产生亚硝酸盐,而且每加热一次,细菌就完成了一次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的‘扩军’。且不说细菌,每次加热营养成分也会相应流失。比如维生素C,每加热一次大概会流失15%左右,反复加热,近乎等同于吃一个食物没用的‘壳’。”
瞧,网友“全能蒋同学”家里那2005年生产的胡椒粉,就是过期食物囤放的一个典型例子。(受访者供图)
孙海岚认为,冰箱管理也是健康管理。“冷藏室的温度在4 – 8℃左右,这不是一个无菌的环境,食物久置或会产生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可能引发一系列相关病症。不要以为高温和加热会杀死全部细菌,这要看细菌的量,并不是完全能消除。”她建议,普通家庭可以定期举办冰箱大扫除,并关注一些“清理信号”。
“比如,腊肉长出了‘白胡须’,白胡须就是盐霜结晶,这是腊肉的变质信号,必须要丢掉;像香肠外表渗出了油盐类的物质,从香肠里浸到香肠外了,这意味着脂肪已经开始氧化,这样的香肠钠含量很高,吃下去对血压影响相当大。”
对于冰箱管理,孙海岚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建议大家给我们的肉菜贴上一个‘出生证明’。贴上食物标签记录购买时间,避免肉类在冰箱冷冻室成为‘永冻肉’,蔬菜也要尽快吃掉;二是记住不同食品的保存时长,冷藏食物时间一般小于等于30天,冷冻食物小于等于3个月,到期前该吃吃,到期后该扔扔。建议冷冻食品分装成小份,避免反复解冻。”
苏郓称自己家冰箱还有过年做的冷冻猪蹄,这也反映出家庭中食物囤放的普遍问题。(受访者供图)
心理专家: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
针对老人过期食物舍不得丢的行为,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英国心理学会特许心理咨询学家陈志林认为,这其实存在着心理成因。
“首先是节俭习惯的镌刻。在长辈的认知里,食物等物品只要外观未呈现明显变质,即便过了保质期,丢掉就意味着浪费。浪费行为对他们而言,比较难以接受,节俭观念已深深融入他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陈志林还谈到,某些物品不丢或许也存在情感依恋,这是一种无形的束缚。“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是基于情感联结产生的特殊心理依赖。”
陈志林分析,不愿意丢的背后或许也和长辈对过期食品危害的认知局限相关。“在他们观念中,稍微过期的食品似乎仍可食用,这种认知偏差会致使他们在处理过期物品时犹豫不决。”他认为,“囤物癖”并非无端产生的怪异行径,而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在过去物资供应不稳定的时期,通过囤积物品,老一辈人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仿佛充足储备可抵御生活中的各种变故与不确定性。这种行为模式是他们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并非无理取闹,小辈们需从历史与心理层面予以理解和尊重。”
那么,如何改善“囤物癖”呢?陈志林给出了三点建议。
他建议子女在尝试与老人沟通时,保持温和、耐心且专业的态度。“通过展示真实且有说服力的案例,如过期食品引发食物中毒、健康受损等报道或医学研究资料,让老人直观认识到过度囤物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陈志林说,在引导过程中,以科学知识为依据,深入浅出地解释原理,帮助他们明白囤物行为不仅无法保障生活,反而可能危害自身及家人健康,从而逐步改变固有观念。
第二点,他认为帮助老人制定科学合理的购物计划十分关键。“这需要充分考虑家庭实际需求及物品消耗速度,精确计算购买数量与频率,避免盲目囤积。”他建议,小辈可以定期与老人一同清理家中物品,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及其他物品及时妥善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引导老人养成理性消费与定期整理的良好习惯,逐步改善囤物行为。
本文通过网友在3·15期间对长辈囤货行为的吐槽,揭示了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长辈囤放过期食物的现象。营养学专家指出过期食物存在诸多健康隐患,强调了冰箱管理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冰箱管理的建议。心理学专家则从心理成因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这与长辈的节俭习惯、情感依恋和认知局限有关,同时也提醒小辈要理解和尊重长辈,并给出了改善“囤物癖”的建议。总之,我们应重视过期食物问题,关注长辈心理需求,共同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