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重庆啤酒与重庆嘉威的合同纠纷展开,详细介绍了双方在一审判决后的矛盾激化情况,包括对合作关系性质的争议、“山城商标”使用权问题,以及重庆嘉威控诉嘉士伯操纵重啤2015年业绩亏损等内容。
(图片系AI生成)
一场涉及金额高达数亿元的合同纠纷,如同一场激烈的风暴,让重庆啤酒(600132.SH)与其联营方重庆嘉威啤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嘉威”)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随着纠纷的不断发酵,更多隐藏在背后的“陈年往事”也逐渐浮出水面。
3月20日中午时分,重庆嘉威在其官方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名为《嘉士伯,在撒谎!——对嘉士伯中国声明的回应》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重庆嘉威针对数日前重庆啤酒坚称上诉以及指责重庆嘉威“被寄生吸血”等说法,一一进行了回应。不仅如此,对于二者之间合作的起源、合作关系的性质,以及“山城商标”永久使用权等备受争议的问题,重庆嘉威还在文中披露了更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和详细的财务数据。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重庆嘉威还大胆控诉嘉士伯曾经通过“财务洗澡”的手段,操纵了重庆啤酒2015年的业绩亏损。
一审败诉后矛盾激化,嘉士伯被指“撒谎成性”
3月14日,重庆啤酒发布了一则公告,公告显示其与重庆嘉威的合同纠纷一案迎来了一审判决结果,公司被判需向嘉威赔偿3.5亿元。对于这一判决结果,重庆啤酒表示将坚决提起上诉,并且会重新审视与嘉威啤酒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嘉士伯中国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长文声明,声明内容直指重庆嘉威试图超越协议框架的范围,以获取更多的不当利益。甚至还使用了“代工厂”“吸血寄生”等言辞,试图撇清与重庆嘉威的关系。
据钛媒体APP了解,截至目前,重庆啤酒与重庆嘉威之间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合作关系的性质上。重庆啤酒方面在声明中引用了1992年《重庆日报》头版刊登的一则报道,报道中指出当时双方的合作,是为了帮助金星啤酒摆脱困境。报道中这样描述:“重庆金星啤酒厂由于缺乏技术力量、管理薄弱等诸多因素,年年亏损、债台高筑,生产和经营都陷入了困境……为了使金星啤酒厂走出困境,经过市里有关领导的牵线搭桥,重庆啤酒厂伸出了扶持之手,将金星啤酒厂纳入了联合体中。”
同时,重庆啤酒还指出,2009年初正值重啤国企改制启动、嘉士伯集团开始入股的特殊时期,重庆嘉威与重庆啤酒签订了此次涉案的包销协议,协议期限长达20年。这一协议进一步固化了双方不对等的合作关系,使得重庆嘉威在重庆啤酒改制及大股东变更后,依旧能够锁定长期的超额利润,且不受任何影响。重庆啤酒称:“重啤历来产能充足,并不需要嘉威代工,而包销协议严重牺牲了重啤的利益,极不合理。出于对企业发展历史的尊重,重啤始终履行该协议,但对于嘉威试图超越协议框架范围,攫取更多不当利益的行为,我们绝不认可。”
对于重庆啤酒的上述说法,重庆嘉威直言自己“从来不是代工厂”。对于重庆啤酒所谓的还原真相,重庆嘉威认为重庆啤酒帮扶金星并非是帮助尹兴明个人,而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属于“双向奔赴的正常商业行为”。重庆嘉威还认为重庆啤酒的声明存在肆意抹黑“全国劳动模范”尹兴明的嫌疑。重庆嘉威在文中指出:“需要时就是合作伙伴,不需要时就是寄生虫。”为了还原与重庆啤酒的合作历史,重庆嘉威在文中使用了《重庆日报》报道截图、重庆啤酒2009年临时股东大会关于包销嘉威所产啤酒的议案截图以及2016年签订补充协议的公告来进行佐证。
重庆嘉威反驳称:“根据双方2009年签署的《包销协议》,嘉威自始至终不是重啤的‘代工’,并不依附于重啤而生存。”重庆嘉威还表示,重庆啤酒的声明虽然言之凿凿,但与历史事实、双方合作协议严重不符,可谓铁证如山,无法抵赖。此外,重庆啤酒声称全面履约,但根据重庆嘉威晒出的销售费用一案的判决结果,重庆啤酒在一审和二审中均败诉,并需支付重庆嘉威数千万元的赔偿金。
重庆嘉威:协议到期≠权利终止,“山城”断崖式销量下降是事实
“山城”商标的使用权以及“山城”啤酒遭嘉士伯恶意“封杀”的问题,也是重庆啤酒与重庆嘉威之间的核心矛盾所在。嘉士伯认为,包销协议在2029年1月到期之后,重庆嘉威的“山城商标使用权”也将随之终止。对此,重庆嘉威进行了反驳,其指出《包销协议》与商标使用权出资行为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包销协议》到期并不等同于商标使用权到期,嘉士伯、重啤股份没有任何法律及合同依据来限制嘉威对“山城”啤酒商标的使用,这是最基本的法律常识。
2024年8月,重庆嘉威在首轮舆论战中公开控诉嘉士伯“封杀”“打压”民族品牌山城啤酒。重庆啤酒则在声明中指出:“目前,重庆啤酒在重庆市场的销量中,80%来自‘重庆’和‘山城’两大本土品牌,国际品牌仅占20%。本土品牌不仅没有被‘打压’,反而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足以证明重庆啤酒对本土品牌的持续投入和重视。”声明中还公布了相关数据:2023年,“山城”品牌销量超过16万吨,相当于3.2亿瓶(500ml),假定重庆成年男性按1000万人计算,人均消费32瓶。在行业整体下滑5.6%的背景下,2023年销量较2019年反而增长了17%。嘉士伯称:“如今,走进重庆的大街小巷,几乎所有商铺、超市都能找到‘山城’啤酒,打开美团、饿了么、京东、天猫等平台,也能随时下单。”
然而,重庆嘉威仍旧坚持认为“山城”啤酒销量出现断崖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从其给出的数据来看,公司成立之初“山城”啤酒占到嘉威及重啤合计啤酒销量的99%以上。2010年嘉士伯收购重啤后,“山城”啤酒的销量在2013年前每年均接近100万吨,但之后便出现了年销量的断崖式下滑。根据重啤2023年年报,“山城”啤酒及其他经济型啤酒合计年销量仅有9.84万吨,占重啤整体年销量不足3%。这与重庆啤酒声明中所说的16万吨严重不符。重庆嘉威认为,即使“山城”啤酒2023年的产销量比2019年确有所增加,达到了16万吨,但是在餐馆这个啤酒的主要消费场所基本见不到山城啤酒的踪影,这根本不能掩盖“山城”啤酒被严重低端化和彻底边缘化的事实。
嘉士伯操纵重啤2015年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指控“攫取”利益之后,重庆嘉威方披露了新的“看点”。嘉士伯在声明中称,《包销协议》条款“极不合理”,使重庆嘉威“锁定20年超额利润”,而重庆啤酒“被迫持续出让利益”。根据其说法,在包销协议签订前的2008年,重庆嘉威年净利润仅2000万元,而2009年协议签订后,重庆嘉威净利润迅速增长。在截至2023年的15年里,重庆嘉威累计获净利超20亿元,年均1.3亿元。2023年,即诉讼期间,重庆嘉威净利润近2亿元,净利润率甚至高达35%,这一水平不仅远超行业合理区间,更是重啤的近两倍,甚至超过众多一线互联网大厂。
嘉士伯直言,重庆嘉威只是重啤20多家酒厂中的一家代工厂,但在2009年至2019年的10年间,其年利润总额竟然相当于重啤的60%。即使在2015年重啤出现亏损时,嘉威仍实现了1.46亿元的净利润,不受市场波动影响。对于以上指控,重庆嘉威表示,公司利润从未超越合同约定,更不是靠施舍,是合理履行协议及自身精细化经营管理的结果。相反,重庆嘉威的“超额利润”重庆啤酒要分走1/3。至于将重庆嘉威与重庆啤酒的利润进行对比,重庆嘉威直言:“混淆视听,偷换概念。”认为即使要进行利润比较,也应该与重啤下属马王乡及大竹林工厂进行对比。
更关键的是,重庆嘉威顺势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声称重庆啤酒2015年出现巨额亏损的真正原因是嘉士伯财务操纵。重庆嘉威在文中指出:“重啤所宣称2015年出现巨额亏损的原因,查询重啤当年上市公告,事实是当年嘉士伯入主重啤后利用资本运作手段,对重啤原有资产进行清理,属于嘉士伯财务操纵的结果,是为以后财务年度轻装上阵而对其财务报表‘洗大澡’操作,计提了大量的资产减值准备所致。其中2014年计提1.9亿元,2015年计提3.5亿元,扣除这部分影响后,重啤这两年均会大幅盈利。同时,重啤高管年薪大幅高于同行和嘉士伯入主重啤前历任高管,人力成本骤然上升,这也是导致亏损的原因之一。”
至此,重庆啤酒与重庆嘉威两家大概率将进入一场漫长的拉锯战。而这场纠纷的结局,不仅关乎几亿元的赔偿,接下来势必会是法律战与商誉战的双线博弈。钛媒体APP将持续关注事件的进展情况。
本文详细讲述了重庆啤酒与重庆嘉威之间合同纠纷的来龙去脉,包括一审判决后的矛盾激化、“山城商标”使用权争议以及嘉士伯被指操纵重啤2015年亏损等核心问题。双方各执一词,这场纠纷未来可能发展为法律战与商誉战,结局备受关注。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