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科研团队草莓育苗新技术,或撬动数十亿产业

本文聚焦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研究员许文平带领团队研发的草莓育苗技艺,介绍了该技术解决草莓品种退化难题、助力产业升级的情况,还讲述了团队创业历程以及上海交大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支持举措和显著成效。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研究员许文平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具有“纯品种、减农药、减化肥”效果的草莓育苗技艺。这项技术为第十届世界草莓大会展示提供了核心技术,培育出的草莓香味十足、色泽娇艳,仿佛自带“高学历、高颜值”光环,在这场堪称“草莓奥运会”的盛会中惊艳众人。据了解,该项技术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有望撬动数十亿元的产业规模。

实际上,这远不止是几颗“上海交大牌”草莓的故事。许文平团队既是校园里专注科研的师生团队,也是活跃在校园外的创业合作团队。上海交大通过给老师“完全赋权”,在创新创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已经培养了3家独角兽企业,11家拟申报IPO企业。

上海交大科研团队草莓育苗新技术,或撬动数十亿产业

图为通过新技术加持,正在生长的草莓。(受访团队供图)

种草莓,得用“黑科技”

许文平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经常听到大家说草莓吃不到小时候的味道了呢?”原来,在开放的自然界中,草莓品种在年复一年的育苗过程中,会不断受到微生物的浸染,进而导致品种退化,而且这种退化肉眼难以察觉。病毒浸染是草莓品种退化的主要原因,携带病毒的退化种苗结出的果实,味道也会发生变化。

许文平团队的成果正是创新了草莓原种苗生产技术体系,让种苗摆脱病毒的“束缚”,成功解决了品种退化难题,使草莓恢复到“小时候的味道”。这种创新的技术体系能够从源头解决种苗质量不高的根本性问题,种植户再也不用因担忧种苗生长不好而过度使用肥料来促进生长。

上海交大科研团队草莓育苗新技术,或撬动数十亿产业

图为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里尝试各种新技术培育植物。(受访团队供图)

草莓作为蔷薇科草本植物,享有“水果皇后”的美誉,是营养价值极高的经济作物。我国草莓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果品销售年产值约1000亿元。然而,传统草莓种苗培育以匍匐茎育苗为主,存在病毒感染普遍、品种退化严重、种苗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草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而脱毒种苗组培和基质育苗的新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培育出高品质脱毒原种苗。这种种苗抗性强、成活率高,可实现快速规模化生产,为草莓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许文平表示:“根据中国园艺协会草莓分会的数据测算,目前草莓种苗产业市场份额约200亿元,而高品质脱毒种苗市场占比不足10%,市场缺口巨大。”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团队不仅将这项技术应用于草莓,还拓展到百合、生姜、猕猴桃、黑莓、无花果、咖啡、半夏、党参和水生植物等植物品种的培育,以及濒危植物的扩繁,为园艺种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班主任和班长一起创业开公司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段旺村种植户服务工作者王云涛表示,每年9月草莓种植季节来临,种植户们就开始发愁。“草莓苗饱受根腐病、细菌性角斑等病害的困扰,种植后苗子大量死亡,需要不断补苗,那段时间我们和种植户都非常担忧,有时候甚至整夜难眠。”

王云涛介绍,采用许文平团队的新型脱毒苗后,草莓苗的抗病性与耐寒性都表现出色。“我们服务的100多家种植户使用该技术培育的脱毒草莓苗后,不仅减少了农药和肥料的使用,每亩还能增加2 – 4万元的收益。”

上海交大科研团队草莓育苗新技术,或撬动数十亿产业

图为工人在许文平公司的草莓实验棚里工作。(受访团队供图)

记者了解到,在上海交大的产学研创新机制支持下,许文平于2025年成立了上海交盟种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与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等10余个省份的100余家企业、生产合作社开展合作,合作范围涵盖了几十个草莓品种。

“2025年我们草莓原种苗意向客户新增200多家,这次世界草莓大会又增添了100多家意向合作企业,很多客户在草莓产业的种植年限超过10年。”此外,这项技术还应用于水草、陆地草本(包含中草药)、藤本、木本等多种植物品种,累计涉及植物品种数量超过60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班主任 + 班长”组合。2021年,许文平与交大农生学院学生张文杰开始进行这项技术的概念验证。到了2025年,许文平和张文杰联合运营团队成立创业企业,正式开启了“班主任 + 班长”的创业之旅,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上海交大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工作”。2020年起,上海交大作为全国唯一试点单位,开始批量探索以“完全赋权(完成人实施)”模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许文平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

学校支持,打通创业路上的堵点、难点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农业领域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的“书架”走向市场的“货架”,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困难和挑战。

许文平回忆道:“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本有兴趣但缺乏信心,种植企业有动力但缺少投入,科技成果的概念验证同样缺乏支持,我们曾经一度陷入困境,看不到成功转化的希望。”不过,当时学校出台了科技成果专项改革试点、赋权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管理办法等政策,并安排专人与他对接,成功解决了转化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及市场难题。

上海交大科研团队草莓育苗新技术,或撬动数十亿产业

图为不同实验阶段的草莓生长形态。(受访团队供图)

这些举措给许文平和张文杰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科技成果不转化就是最大的浪费”。

为许文平服务的是一支专业的科研成果转化团队。“职业经营团队 + 交大技术支撑 + 交大技转助攻”形成了上海交大老师创业的新模式,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信任难题、投资难题、运营难题以及研究人员不熟悉科创政策和市场的难题。

据悉,在上海交大,类似许文平研究员的案例还有很多。其中最快的一项科技成果转化,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线上审批流程。

在“完全赋权”试点中,上海交大发现,超六成教师创业企业对学校形成了正向科研反哺,不少企业还与学校共建了研发平台,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习和就业岗位。同时,通过作价投资、完成人实施、整改整改等方式形成的“阳光科创企业”累计达到191家,其中包括独角兽企业3家、独角兽潜力企业4家、小巨人企业4家、11家拟申报IPO企业。

上海交通大学许文平团队研发的草莓育苗新技术,该技术解决了草莓品种退化问题,助力草莓产业升级。团队通过产学研合作成立公司进行成果转化,在上海交大的政策支持和专业团队协助下,克服创业难题。同时,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推动了产业发展,还实现了科研反哺和人才培养。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563.html

(0)
ZacharyZachary
上一篇 2025年3月20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