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美国政府更迭背景下,日韩等亚太国家寻求与美国“核共享”这一现象展开讨论。邀请了三位学者分析“核共享”对地区安全的影响,指出其会加剧地区安全风险,并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应对亚太地区面临的核安全困境。
美国政府更迭带来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这让日韩等亚太国家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为了寻求所谓的安全感,这些国家转而试图迎合美国维系亚太霸权的需求,甚至想要通过“核共享”来紧紧绑定美国。然而,这种做法无疑是在“玩火”,只会让地区安全风险急剧攀升。本期“环球圆桌对话”特别邀请了三位资深学者,就这一备受瞩目的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参与讨论的三位学者分别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廉德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军控研究中心主任郭晓兵;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项昊宇。
“核共享”只会加剧地区安全风险
廉德瑰教授指出,本月初举行的联合国《禁止核武器条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日本选择了缺席,给出的借口是美国提供的“核保护伞”对日本的“国家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韩国政界保守派势力近期频繁抛出寻求与美国“核共享”甚至“自主拥核”的论调。在美国大力推动“北约亚太化”的大背景下,日韩两国近年来都在积极寻求强化美国的“延伸威慑”,甚至妄图实现北约式的“核共享”机制,即“在本国领土上部署核武器,并允许这些国家的战斗机运载、投掷核武器”。但这样的行为,必然会导致地区安全风险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大幅增加。
日韩等国为了让美国加大“核保证”,惯用的手段就是渲染“地区局势动荡”和自己所遭遇的“威胁”。通过这种方式,它们一方面推进各自国内右翼保守主义议程,另一方面也为美国加大在所谓“印太地区”的安全投入提供了借口。
以日本为例,近年来历任首相上台后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尽快与美国接触,确认《日美安保条约》的有效性,尤其是在美国领导人更换之后,日本更是如此。因为该条约长期以来被日本视为本国外交与防卫政策的基石,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快速演变,特别是美国对盟友的态度反复无常,日本越来越担心日美同盟的可靠性。为了应对这种担忧,日本不断渲染周边“威胁”。在国内,日本架空甚至直接推进修改和平宪法,试图实现自我松绑和“再军事化”;在国际上,日本竭力拉紧美国,以服务于美国“印太战略”来换取更大程度的对美安全绑定。无论是百般寻求美国确认《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还是不断与美国进行强化“延伸威慑”磋商,甚至直接要求与美国实现“核共享”等,都是这种表现的具体体现。在此背景下,作为日本国策之一的“无核三原则”,即“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已经名存实亡。因为美国航母编队频繁部署或进出驻日美军基地,事实上已经破坏了“不运进核武器”原则。
虽然美国试图推动“北约亚太化”,但对于与日韩实现“核共享”却一直不太积极。究其原因,在美国看来,在同盟体系内部维持“核垄断”,对于保持对盟友的掌控至关重要。也就是说,确保其他盟友不拥有核武器,让盟友一直处于“可能被抛弃”的焦虑状态,有利于美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利益。这样美国才能持续获得盟友的支持和“无私奉献”,防止盟友“造次”,从而保证自己的“行动自由”。基于这样的考量,对于日韩寻求“核共享”甚至“自主拥核”的想法,华盛顿一直持消极态度,相关谈判进展十分缓慢。
换个角度看,作为与日本或韩国双边同盟的绝对主导方,华盛顿的目标是将地区盟友紧紧绑定在美国的战略轨道上,而不是被盟友左右。为此,美国当前在亚太的主要安全操作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基于美日同盟打造“小多边”安全机制,也就是“区内联动”;二是试图将日韩拉入北约相关议程,以美国为核心打通北约与“印太”盟友的联系,即“东西联动”。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预想中的“区内联动”推进起来困难重重。例如,美国最近几年非常重视与日韩打造三边安全同盟,2023年三国领导人还在美国戴维营举行会谈并签署相关协议,试图推动三边安全合作的制度化。但后续情况表明,日韩之间存在的历史、领土等方面的矛盾,以及韩国对于卷入更多美国对华遏压战略的相对谨慎态度,都使得美日韩三边安全同盟的制度化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至于美日菲、美日澳等合作,由于相关“第三方”国家的体量等原因,实际意义也十分有限。
那么,美国设想中的“东西联动”情况又如何呢?在乌克兰危机持续以及美国政府更迭带来巨大不确定性之前,一些欧洲国家确实表现出在北约框架下或以对日双边安全合作的名义加大对“印太”事务的干预。但当下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欧洲自身在应对跨大西洋关系巨震和防务自主等问题上都自顾不暇,更不可能配合美国搞“北约亚太化”了。
基于以上分析,地区国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美国“印太战略”的本质是培养“炮灰”,日韩寻求强化美国“延伸威慑”甚至与美国实现“核共享”的行为只会“损人而不利己”。因此,地区国家应坚定地拒绝以任何方式在亚太地区复制“核共享”安排。
“戴高乐之问”的警示
郭晓兵主任指出,面对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美国在亚太和欧洲的一些盟友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核共享”机制。但通常所说的“核保护伞”真的能保障安全吗?无论是从理论思辨还是现实考察来看,答案可能并非如此。
首先,“核保护伞”真的能让处于其庇护下的国家真正安全吗?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认为,威慑要想有效,必须具备实力、决心、可信度这三大要素。而“核保护伞”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其可信度。当真正到了“关键时刻”,提供“核保护伞”的强权国家会为了保护伞下的小弟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本土安全吗?冷战期间,法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曾向美国当时的总统肯尼迪发出了灵魂拷问:“如果苏联在欧洲发动进攻,美国是否真的愿意牺牲纽约来保卫巴黎?”从“西贡时刻”到“喀布尔时刻”,都充分证明了戴高乐的质疑是有道理的。为了安抚北约框架内的欧洲盟友,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近些年来换弹头、换飞机、部署陆基中导、整修基地、举行核演习等,忙得不可开交。但欧洲人心里依然充满疑虑,尤其是在美国“特朗普2.0”卷土重来之后,“戴高乐之问”的答案似乎越来越明显。正在寻求与美国实现“核共享”的日韩等国家,不应忘记“戴高乐之问”带来的警示,它们应该对“北约亚太化”以及美国的安全承诺保持清醒的认识。
其次,“核保护伞”能够让所在地区更加安全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之所以需要“核保护伞”,是因为相关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困境。一方强化自身安全的举动,在对手看来往往是具有进攻性的挑衅。为了改善自身的安全处境,对手就会升级自己的装备。这样一来一往,就形成了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整体军事实力明显占优的美国还千方百计地想要强化“前沿部署”,甚至想把北约“核共享”机制复制到亚太。这会让地区国家作何感想?很可能会导致地区国家选择拥核自保,最终结果就是地区核冲突、核升级的风险大大增加。
最后,“核保护伞”是加剧了核扩散还是增强了防扩散呢?美国每次提及“延伸威慑”的作用时,都会强调如果没有美国的“核保护伞”,不知会增加多少个拥核国,声称正是因为有了美国的“核保护伞”,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才无需发展自己的核武器。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延伸威慑”的存在,特别是美国与盟国的“核共享”安排本身,严重侵蚀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基石。
这涉及到两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一是核武器使用权的转让问题。按照北约“核共享”安排,部署在欧洲的美国核武器在和平时期由美国控制和保管,但在战时会装上盟国战机,交由无核武器国家的飞行员来控制。这就意味着本来不拥有核武器的美国盟国此时拥有了对核武器的控制权,实际上成为了核武器国家。如果美国将北约“核共享”机制复制到日韩等国,那么亚太地区也将经历类似的过程。二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战时有效性问题。美国有一种说法,认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仅在和平时期有效,到战时就无效了。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观点,因为当爆发冲突甚至战争的危险时刻,被视为最重要安全护栏之一的条约却失去了作用。核共享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之间的矛盾早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诟病。在原有“核共享”区域之外,再将其扩展到新的区域,对于国际防扩散来说绝对不是好事。
显然,依靠共享“核武器”无法实现安全的共享。那么,靠什么才能实现安全共享呢?一是依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国家之间要相互照顾彼此的利益和关切,要求别人遵守规矩,自己也要遵守规矩。二是依靠共同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将使用核武器的风险降到最低。三是依靠尊重和遵守国际核不扩散准则,不钻空子,不通过各种花样在集团内部扩散核武器。
亚太需要真正践行“新安全观”
项昊宇研究员表示,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随着军备竞赛和阵营对抗风险的不断上升,亚太地区正面临着冷战以来最严峻的核扩散风险。从美英澳“奥库斯”核潜艇计划到美日韩“延伸威慑”机制的升级,美国为了推进“大国竞争”议程和维护“印太”霸权,正试图通过强化核威慑来弥补常规军力投入的不足。
然而,地区核对抗风险的升级只会导致地区国家之间安全信任的崩塌。螺旋式上升的战略互疑和军备竞赛,可能会使地缘矛盾争端升级失控,对地区的稳定发展造成颠覆性的破坏。这种核安全困境的根源在于“大国竞争”加剧背景下冷战式安全思维的回归。在“特朗普冲击”之下,当美国的安全承诺不再那么可靠,并且美国自身背离多边主义军控机制之后,一些国家固守的零和博弈和阵营对抗思维,可能会进一步演变为“拥核自保”的极端民粹主义安全观,而这势必会进一步加剧地区国家人人自危的安全困境。
要切断这种危机螺旋,需要在理念、政策和行动三个层面重新塑造地区国家的安全观。中国早在2014年亚信峰会上提出的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核心的亚洲新安全观,可以成为凝聚地区国家安全利益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并为降低地区核扩散风险、建立多边安全架构提供有益的政策行动指导。
这种新安全观体现在核政策上,中国倡导和遵循的三大原则应该成为有核国家的共识。一是中国始终坚持核武库规模仅维持在国家安全所需的最低水平,并且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2024年7月中国倡议五核国缔结“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条约”,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二是中国始终反对任何形式的核扩散,始终反对美国在地区部署中导等核资产。三是中国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为此遵循“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各国安全不受减损”原则积极参与和推动核裁军进程。
在政策行动上,首先,地区国家需要共同捍卫多边主义框架,维护核不扩散体系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例如,推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建立“无核武器国家安全保证机制”,要求有核国承诺不对无核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各国可以协商建立核风险评估和技术监管机制,利用卫星遥感、电力监测等技术手段,推动建立亚太核活动监控网络,包括对地区国家的核材料库存实施透明化管理,如推动签署《亚太核事故应急协作公约》,实现核设施信息共享与危机联合处置。
其次,地区国家要以综合手段创新核安全合作模式。可以在二轨层面建立“战略稳定评估机制”,由权威智库定期联合发布《亚太战略稳定报告》,量化评估各国军事部署、军控承诺落实情况。探讨设立区域性核安全基金,用于核设施的监管、地缘争端的缓和措施,强化合作动能。
第三,要致力于构建持久安全架构以形成制度化保障。地区国家应坚持以“双暂停”和“双轨并进”思路致力于重启半岛无核化和安全机制建设进程。以中日韩合作为主平台,积极推动构建开放性的东北亚安全对话平台,灵活务实探讨解决各方安全关切的路径,致力于打造“东北亚无核区”。东南亚地区要重新确认《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的有效性,进一步筑牢核安全防波堤。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避免80年前的“广岛·长崎”悲剧再次上演,地区国家需要摒弃冷战思维,通过共同安全消解对抗思维,通过综合安全超越军备竞赛,通过合作安全重建互信基础,通过可持续安全实现长期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核安全困境,实现地区的长治久安。
本文深入探讨了美国政府更迭背景下,日韩等亚太国家寻求与美国“核共享”这一现象。分析了“核共享”对地区安全带来的诸多风险,包括加剧地区安全危机、引发军备竞赛、侵蚀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等。同时,三位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应对建议,强调地区国家应拒绝“核共享”,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构建多边安全架构,以摆脱核安全困境,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