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聚焦文博游热潮下冷热不均的现象,分析了部分场馆人气不旺的原因,提出让“爆款”文物走出去的破题思路,并介绍了江苏相关活动的成效。同时,强调博物馆要在“教得好”“教得多”上发力,还列举了多种拓展博物馆“文化半径”的有效方式,展望了博物馆融入生活的未来。
在当下,文博游热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然而,其中冷热不均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热门的博物馆内,那真是“人潮汹涌”,门票更是“一票难求”,想要进去参观简直比登天还难。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不少博物馆却处于“门庭冷落”的状态,就好像是“待字闺中”的女子无人问津,即便是在双休日、节假日这些本该热闹的时候,馆内的人气也始终提不上去。
仔细探究其中的原因,那是多方面的。有些展馆的主题过于专业,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参观的门槛实在是太高了,让人望而却步;还有些展馆的展品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布展的理念也不够时髦,无法满足游客的参观需求。归根结底,就是缺乏一个能让游客觉得“必来”的充分理由。
那么,该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既然热门馆的承载能力有限,有很多想来参观的游客根本进不去,那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可以让那些“爆款”的文物走出去,走到那些有条件办展的地方去,走进群众的身边。这样做的好处十分明显。一方面,能让那些文物爱好者“圆个梦”,不用再去苦苦抢票,在家门口就能一睹热门文物的“芳容”;另一方面,还能让文博游的热度“匀一匀”,通过办展交流提升更多文博场所的人气。这种“大馆”带“小馆”的方式,目前正在江苏掀起新一轮的观展热潮。
从去年10月起,江苏推出了“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该活动创新地采用了“珍贵文物+数字展+文创艺术”相结合的形式,所到之处都成了城市的文化盛事。镇江市博物馆就是这一活动最新的受益者。近日,镇江市博物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游客潮,来自南京博物院、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的30余件“镇馆之宝”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其中南京博物院的“小粉炉”更是成为了“人气之王”。
大家都知道,一个博物院就相当于一所大学校。人们所需要的博物馆,不仅要能“教得好”,还要能“教得多”。所谓“教得好”,靠的是文博场所苦练内功,不断提高办展策展服务能力;而“教得多”,则需要不断拓展“文化半径”,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博物馆文化的滋养。热门博物馆“破例”把“镇馆之宝”主动送下去,正是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拓展博物馆“文化半径”的积极探索。
让文物来到家门口,确实是破解看展难的一个好办法。但实际上,博物馆的潜力显然要比这更大。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让文化服务突破时空边界,将更有力地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现在,已经有不少博物馆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有的博物馆深挖新业态,把历史内容打造成时尚单品,像凤冠冰箱贴、铜奔马毛绒玩具、三星堆盲盒等在全网走红,它们的“文化半径”,已经在地图上画了一个超大的“圈”。有的博物馆乘着科技的风潮,用数字技术加持文化服务,比如江苏在全国率先建设“云上博物”数字展示空间,让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领略精品文物的风采。还有的博物馆将文化功能与旅游、教育相融合,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比如江苏梳理文脉,建设“新四军东进北上”“运载春秋”等文物主题游径。这些,都是拓展博物馆“文化半径”的有效方式。
博物馆的容量或许有上限,但它所蕴含的能量却是不可估量的。 我们向改革要办法,向科技要答案,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不必再纠结“看展难不难”的问题了,因为博物馆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章先指出文博游冷热不均的现象及原因,提出让“爆款”文物走出去的破题之法,并以江苏活动为例说明成效。接着强调博物馆要“教得好”“教得多”,拓展“文化半径”,还列举了多种拓展方式,最后展望博物馆融入生活的美好未来,鼓励通过改革和科技挖掘博物馆更大潜力。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