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深圳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深圳高校通过独特教育模式构建人才输送链条、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搭建创业企业交流平台等举措,实现学生、企业和区域经济的三方共赢,展现了深圳产教深度融合的成果。
高校在城市创新发展进程中,宛如璀璨的明珠,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是推动城市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充满活力与机遇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版图之上,深圳高校凭借其别具一格的教育模式,精心构建起一条精准高效的人才输送链条,实现了从课堂到一线的无缝衔接。
新学期伊始,深圳职业技术大学22级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的学生徐捷克,开启了在企业的实习之旅,专注于学习产品分型分模相关工作。由于在校期间勤加练习,徐捷克迅速适应了岗位要求。他感慨地说道:“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整周实训课,我还参与了校企合作的课程,所学知识与目前岗位高度匹配,所以上手比较快。”
深圳大学举办首届“校企交流日”活动。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摄
这种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匹配”,得益于学校的主动谋划与布局。近年来,深圳大学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为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全力保驾护航。校院两级积极访企拓岗,为校企之间的沟通牵线搭桥;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助力企业和人才实现“双向奔赴”;通过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实现合作共赢,成为全省首个评选最佳雇主单位的高校;突破就业地域的局限,联合地方政府举办数十场就业推介会,还率先引导香港特区政府到校内招聘;率先推出“职等你来”直播带岗活动,让毕业生能够直观了解企业情况,这一创新的促就业方式还登上了教育部网站。
鼓励创业科研反哺产业
重大的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诞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在这一方面,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一所充满创新活力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致力于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2021年,南方科技大学启动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此后,学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速发展,新设立了30余家高科技创业企业。
高科技成果转化是南方科技大学创业企业的显著标签和突出竞争优势。学校通过将转化孵化关口前移,打通从高价值专利培育到高价值技术孵化的全链条,充分发挥学校存量知识产权优质资产的功能,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建立了活跃的“科研 – 产业”对话机制。截至2024年4月底,学校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的科技企业已达104家。
南方科技大学航拍图。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摄
在构建创业企业交流平台方面,学校举办创业企业年会,促进市场、设施设备、创业心得的开放共享。南方科技大学“梧桐树”国际双创大赛经过4年多的建设,已累计接收报名项目700余份,成为双一流大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
在深圳高校差异化的培养路径之下,学生获得了职业价值能力,企业获得了技术迭代动力,区域经济获得了创新活力。三方共赢局面的背后,正是深圳产教深度融合交出的时代答卷。
本文介绍了深圳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的具体案例,展现了深圳高校在人才培养、就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平台搭建等方面的积极举措,最终实现了学生、企业和区域经济的三方共赢,体现了深圳产教深度融合的显著成效。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