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研究机构确认分布于南投县鱼池乡的“竖琴蛙”为独立物种,并命名为“鱼池琴蛙”这一事件。介绍了该蛙种的发现历程、研究确认过程、命名原因、特殊繁殖行为以及濒危现状,同时提到台湾相关机构已开展保育行动。
画面中展示的,正是“鱼池琴蛙”雌性个体(资料照片)。
新华社台北3月20日消息(记者刘斐、杨晓静),台湾的研究机构在近日有了一项重要发现:分布于南投县鱼池乡的“竖琴蛙”,实则为独立物种。研究人员为其赋予了新的名字——“鱼池琴蛙”,这也意味着台湾新增了一种特有的蛙类。
记者于20日从台湾师范大学了解到,此项研究是由台师大携手台湾当局农业主管机构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所、林业试验所共同开展的。研究团队通过遗传、形态、叫声这三组不同的线索进行分析,最终确认其为新物种,并于近期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了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动物检索》上。
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鱼池琴蛙”便在台湾被发现。然而,当时由于缺乏可用的分子证据,该物种一直未能正式发表。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多数分类学家将其鉴定为与分布在琉球群岛相同的“竖琴蛙”(也被称作“琉球琴蛙”)。值得注意的是,台湾本地自始至终仅在南投县鱼池乡发现了两个族群,因此,台湾的该蛙数量一直处于濒危状态。
台师大生命科学系林思民教授团队早在数年前就开始了“竖琴蛙”的遗传研究工作。经过严谨的遗传鉴定,他们发现台湾与琉球的“竖琴蛙”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在仔细检视长期收集的样本后,又发现两地的“竖琴蛙”在体形与斑纹上也存在显著差异。而通过比较叫声这一物种分化的关键因素,研究人员发现两地“竖琴蛙”的蛙鸣频谱同样有明显不同。
目前,亚洲多数“琴蛙”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鉴于这种蛙主要分布于南投县鱼池乡,研究人员便将其正式定名为“鱼池琴蛙”。
“鱼池琴蛙”有着相当特殊的繁殖行为,它是台湾唯一会构筑泥窝的蛙种。正因为其特殊的生殖行为,“鱼池琴蛙”对人为干扰极为敏感。尤其是人类对池沼边坡进行干扰、改变,甚至将其水泥化,都会严重影响“鱼池琴蛙”的繁殖行为。
“鱼池琴蛙”的总栖地面积仅约0.014平方公里,成体族群数量也仅剩约300至700只。这样的现状,使得该物种成为了全世界最濒危的蛙种之一。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台湾多个相关机构已经投入到了“鱼池琴蛙”的保育行动中。
本文围绕台湾新确认的特有蛙种“鱼池琴蛙”展开,介绍了其发现、研究确认过程、命名缘由、特殊繁殖行为以及濒危现状,强调了其生存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也提及相关机构已开展保育行动,旨在引起人们对这一濒危物种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