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文物“四普”进行时,多项成果见证海洋历史底蕴,三沙市第四次文物普查阶段性成果,助力海洋文化传承

海南三沙市委宣传部与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三沙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开展实地调查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介绍了普查的范围、新发现的文物情况,以及普查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开展的相关工作,最后说明普查的意义。

海口3月20日消息,海南三沙市委宣传部携手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期共同组建了“三沙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这支工作队迅速投身到三沙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的实地调查工作中,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果。

截至目前,普查队员们不辞辛劳,对西沙区的17座岛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58处。这些文物涵盖了已认定、登记的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同时还包括了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新发现的文物点里有多处珊瑚石兄弟公小庙等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色的文化遗产。这些新发现进一步充实了三沙市的文物资源,让三沙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三沙文物“四普”进行时,多项成果见证海洋历史底蕴,三沙市第四次文物普查阶段性成果,助力海洋文化传承

3月4日,普查队员在西沙群岛甘泉岛对古井进行测量记录。(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三沙市地处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岛礁如繁星般散布在广阔的海域中。自实地调查工作启动以来,普查队员们不畏艰难,航行数百海里,深入三沙市西沙区的各个岛屿。他们采用传统田野调查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先进方式,充分运用普查软件、RTK定位仪、无人机、单反相机等测量设备和数字化采集工具,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文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数据采集和记录,确保每一处文物的信息都能准确无误地被收集。

在文物普查过程中,工作队有着明确的工作重点。他们着重开展涉海庙宇等海洋民俗信仰文化调查,致力于挖掘具有三沙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此同时,工作队还积极向当地群众宣传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提高大家的文物保护意识。

三沙市隶属于海南省,它是中国位置最南端、总面积最大但陆地面积最小的地级市,管辖着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开展贸易和生产活动的重要场所,拥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表示,通过本次普查,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三沙市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等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将为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加强岛礁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重要的支撑,对于保护和传承三沙市的海洋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介绍了三沙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普查范围、新发现的文物情况等。同时阐述了普查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工作重点以及三沙市的独特地位和丰富文化资源。最后说明普查对于全面掌握文物信息、制定保护政策和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849.html

(0)
marjoriemarjorie
上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