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业发力,助力中国经济与民生再上新台阶

中国航空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介绍国际航协的相关观点和具体数据,阐述了航空业对中国GDP、就业、相关产业等方面的贡献,分析了其发展现状与潜力,还提及了航空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动作用。

在3月20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以下简称“国际航协”)对外宣称,航空业及其相关产业链宛如强劲的引擎,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经贸的蓬勃发展与民生的繁荣昌盛。2023年,航空业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GDP贡献了高达2536亿美元的价值,同时,有1020万个就业岗位与航空产业链紧密相连,这充分彰显了航空业在就业吸纳方面的强大能力。

国际航协北亚区和亚太区(署理)副总裁解兴权着重指出:“航空运输堪称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它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国内外市场紧密连接起来,极大地促进了人员与商品的高效流动,有力地推动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航空业不仅仅是支撑着产业链的高效运作,更是带动了旅游、酒店、零售等一系列相关行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显著提升了民众的生活品质。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航空业在助力商贸往来、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促进社会流动性和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根据牛津经济研究院的深入研究,2023年中国航空业的直接从业人员达到了210万人,经济产出高达537亿美元,占据全国GDP的0.3%。航空业的发展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带动了众多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像飞机制造、航油供应、建筑公司、飞机子部件供应商等。此外,航空业员工的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等间接拉动了GDP的增长,再加上航空出行带动的旅游业以及境外旅客在中国国内的消费,航空业对经济的整体贡献进一步增至2536亿美元,约占当年中国GDP的1.4%,这无疑进一步增强了其对国家经济的支撑力度。

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的50年里,全球航空运输成本大幅下降了70%,这使得人们能够以更加实惠的价格享受航空出行带来的便捷。从2011年至2023年,中国的平均实际机票价格下降了45%,旅客仅仅需要花费约3.7个工作日的收入就可以购买一张机票。在2023年,中国人均每千人次乘机出行达到了425次,这清晰地表明航空旅行已经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兴权表示:“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航空业在促进经济与社会民生发展方面依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行业的逐步复苏与持续发展,航空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社会福祉和全球互联互通的贡献必将进一步扩大。通过不断优化航空基础设施、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坚信航空业在未来将继续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创造更大的价值。”

从其他国家的情况来看,2023年航空业支持了全球4.1万亿美元的经济活动,占据全球GDP的3.9%。其中,航空业对美国GDP的贡献占比达到4.7%,对英国GDP的贡献占比为4.8%,对德国GDP的贡献占比为3.2%。

国际航协曾作出预测,中国将在2030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航空客运市场。在未来的20年里,中国航空客运量的年均增速预计将达到5.7%,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8%)。

国际航协认为,航空运输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而且在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提升教育可及性、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航空运输为提高生产力、减少贫困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本文围绕中国航空业展开,阐述其对中国经济、就业、相关产业等方面的贡献,对比全球情况指出中国航空业仍有发展空间,并提及未来发展趋势与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作用,展现了航空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潜力。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916.html

(0)
ZacharyZachary
上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