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用音乐拥抱时代,传递希望之光 从“肖五”看肖斯塔科维奇创作风格的转变与坚守

本文聚焦于纪念肖斯塔科维奇逝世50周年音乐会,介绍了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成就、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详细解读了音乐会上的曲目,同时探讨了他在音乐创作中与时代的关联以及其作品背后蕴含的精神内涵。

肖斯塔科维奇:用音乐拥抱时代,传递希望之光 从“肖五”看肖斯塔科维奇创作风格的转变与坚守

肖斯塔科维奇:用音乐拥抱时代,传递希望之光 从“肖五”看肖斯塔科维奇创作风格的转变与坚守

月旦平

“我仍然清楚地记得交响乐死去的那一天。那是1975年8月……”这是英国著名音乐评论家诺曼·莱布雷希特在其文章《交响乐的存亡时刻》中的开篇之语。他觉得,在肖斯塔科维奇(1906 – 1975)离世之后诞生的作品,“还没有哪一部交响曲能够改变世界或者扩展音乐会的常备曲目”。如果从作品的上演频率以及受众的接受程度这两个方面来衡量,诺曼·莱布雷希特的这一论断并非毫无道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同时也是肖斯塔科维奇逝世50周年,而明年则是他诞辰120周年。肖斯塔科维奇的不少作品主题都与战争紧密相连,就像那部著名的《列宁格勒交响曲》,生动地展现了苏联军民在二战中浴血奋战的顽强精神。由此可以预见,今明两年将会是他的作品演出的高峰期。

近日,指挥家杨洋率领中央歌剧院歌剧团和交响乐团,举办了一场以“伟大的重生”为名的纪念肖斯塔科维奇逝世50周年音乐会。

冷门声乐作品幽默深刻

肖斯塔科维奇是20世纪极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风格受到了俄罗斯民族音乐、马勒的后浪漫主义、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以及贝尔格的无调性音乐等多种风格的影响。他的作品形式丰富多样,涵盖了室内乐、协奏曲、歌剧、电影配乐等多个领域,不过他最重要的成就还是在交响乐方面,甚至有人将他视为马勒的继承者。

“伟大的重生”音乐会的上半场曲目为《节日序曲》,这是肖斯塔科维奇在1954年完成的一首奏鸣曲式管弦乐曲。这首曲子歌颂了革命的胜利,营造出了欢快的节日氛围。而此次音乐会上声乐作品的选曲相对比较冷门。其中首先登场的是选自三幕轻歌剧《莫斯科的樱桃街》的两首曲目,笔者此前从未在国内的正式演出中见过这部歌剧或者其片段上演。实际上,肖斯塔科维奇本人对这部作品并不满意,在首演前他写给自己的朋友、评论家伊萨克·格利克曼的信中,甚至直言“不值得花时间来看”。这部歌剧带有喜歌剧的风格,讲述的是市民们为了争夺住房分配的资格而引发的一系列爱情和亲情故事,充满了幽默和讽刺意味。最后,住房问题得到了解决,结局皆大欢喜。女高音歌唱家姜晓雅娣和男中音歌唱家耿哲都有在俄语地区学习的经历,他们在演唱过程中,声音表达和人物塑造都更加细腻从容。在二重人声的对位以及欢快的旋律中,他们各抒己见,表达爱意,最后在“等待”的情感主题中结束演唱,营造出了一种留白的美感。

俄语声乐作品的中低音既是特色也是难点,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声乐套曲《死之歌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肖斯塔科维奇在1962年为这部作品重新配乐,创作出了乐队版,采用了摇篮曲、小夜曲、舞曲和进行曲等多种体裁形式,色彩浓郁,戏剧感十足。《死之歌舞》从旁白、死神和第一人称等不同视角,描述了母亲、少女、醉鬼农夫和战场牺牲的烈士等人物的故事。男中音歌唱家金川非常适合表达这种深沉又抑扬顿挫的声音线条,套曲的第四首《将军》采用了歌唱家霍洛斯托夫斯基和指挥家捷杰耶夫曾演绎过的版本,比大多数版本调性高,金川却能毫不费力地完成十多个高音G,充分展现了他带有金属质感和穿透力的声音。不过略有遗憾的是,音乐会没有给声乐作品配上中文歌词翻译,观众只能通过声音和肢体去感知人物的情绪。

自肖五转变创作风格

音乐会的下半场曲目是承载着肖斯塔科维奇一段坎坷经历的d小调第五交响曲(简称“肖五”)。

1936年,在歌剧作品《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被斥事件发生后,肖斯塔科维奇陷入了人生的低谷,第四交响曲的首演也被搁置。“肖五”就是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创作出来的,可以说是他的一种妥协,当时的媒体称其为“一个艺术家对公正批评的创造性回答”。面对批评,肖斯塔科维奇改变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收敛了现代主义倾向,转而偏向保守。然而,“肖五”中沉重的打击乐和些许现代元素,依旧透露出他独特的个人色彩。事实上,肖斯塔科维奇也并非表面上那么顺从,指挥大师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曾私下听肖斯塔科维奇说,“肖五”结尾的弦乐重复了数十小节的单音,是在模仿俄语中“我”的发音“Ya”,暗藏着他对批评之声的讽刺与回应。

“肖五”的四个乐章基本上构成了起承转合的框架。第一乐章从弦乐大跳主题开始,那种赋格式的表达让人不禁联想到贝多芬。在阴郁的基调下,小提琴、长笛、圆号等乐器倾诉着压抑的情绪。在速度加快的再现部之前,弦乐、管乐以一种悲壮叙事的齐奏方式推进,但情绪始终被加以控制。接着,第二主题由管乐交替演绎,乐章仿佛在远方闪烁的微光中结束。第二乐章的音乐主题、速度和情绪都发生了转换,描绘出了劳作和舞蹈的场景,其中的诙谐色彩明显有别于第一、三乐章的沉重。肖斯塔科维奇的很多作品都展现出复杂性,有着鲜明的情绪对比,既包含深沉的情感,又不乏轻松的戏谑,这可能与他受到果戈里、契诃夫等作家的影响有关。

第三乐章最能体现肖斯塔科维奇细腻的情感特色,仿佛是一个映照作曲家内心的镜像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听到肖斯塔科维奇隐藏的不甘和苦闷、消沉与挣扎,仿佛能听到他反复诉说着那句著名的话:“请在我脏的时候爱我。”指挥家杨洋在这一乐章放下了指挥棒,不止一次示意乐队“看我的手势和表情”,他声情并茂的演绎,细腻而又不乏力量感。第四乐章是对前三乐章的凝练和提升,波诡云谲的音乐形象表现出了诸多场景和情绪的变化。最后,打击乐和管弦乐塑造出振奋人心的终止式,全曲结束。

不止说出自己的胸怀

傅雷在谈到贝多芬时说:“天才的艺术家站在‘无意识界’的最高峰上,他说出自己的胸怀,结果是唱出了大众的情绪。”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肖斯塔科维奇,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实现了自我与作品、个体与时代的某种互文。正如傅雷所说,“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对于肖斯塔科维奇曾遭受的种种非议,作家巴恩斯在根据他生平经历改编的小说《时间的噪音》中说:“我的英雄是一个懦夫。”这看似是贬低,实则是在致敬“懦怯却从未真正屈服”的肖斯塔科维奇。无论生活如何对待他,他始终拥抱希望,始终乘着音乐的翅膀。音乐是指引他直面人生冷暖的明灯,他又用音乐给别人带来了光和热。

“不要忘记我。”这是肖斯塔科维奇在给友人信件中常常强调的一句话。那些经过岁月考验的音符反复提醒我们,掸去历史的蒙尘,我们看到的才是最真实的肖斯塔科维奇。摄影/罗维

本文围绕纪念肖斯塔科维奇逝世50周年音乐会展开,介绍了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成就和风格,详细解读了音乐会上的曲目,包括冷门声乐作品和“肖五”。同时,探讨了他在创作中与时代的关联以及其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展现了他虽历经磨难却始终用音乐传递希望的伟大品质。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2010.html

(0)
ZacharyZachary
上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