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发的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北脑一号”在人体植入方面取得的新突破,它成功帮助因渐冻症导致失语的患者重建交流能力,介绍了其研发过程中各方面的努力以及技术特点等。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脑机接口领域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20日于北京召开的“北脑一号”人体植入新闻发布会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宣布了一个重大成果: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北脑一号”成功助力因渐冻症而失语的患者重新建立起交流能力。临床实践的数据显示,“北脑一号”的单字解码时延小于100毫秒,在同类技术中处于领先地位。
据进一步了解,我国自主研发的“北脑一号”第3例人体植入手术于20日在天坛医院顺利完成。在此之前,“北脑一号”已经在北大第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分别开展了临床试验。目前,这3例接受植入手术的患者状态良好,这一结果标志着我国自研无线皮层脑机接口植入人脑实现了新的突破。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将薄如蝉翼的柔性电极轻柔地贴在患者的硬脑膜上,原本瘫痪在床的患者在术后能够获得精细运动的能力,那些因疾病而失语的患者,他们内心深处的心里话也能够被外界“听见”。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画面,如今正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
从最初的技术构想,到产品的研发成型,再到最终应用于临床实践,“北脑一号”这一技术的突破离不开众多力量的共同努力。科学家们承担起了柔性电极研发、解码算法开发等核心工作,他们日夜钻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企业则积极投入到产品测试、技术迭代等工作中,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医院在整个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四处寻找适配的患者,精心设计并严格实施临床方案,确保能够将产品安全、可靠地植入患者体内。而患者们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他们同意接受手术,允许电极植入,为这一技术的临床验证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神经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指出:“作为人机交互技术,脑机接口是医学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随着我国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增强,部分脑机接口技术正加速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那么,脑机接口究竟是什么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给出了解释:“脑机接口就像是大脑与外界设备沟通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简单来说,就是捕捉大脑电信号的微妙变化,解码大脑意图,实现‘意念’控制‘动作’,让人们不用动手也能隔空操控机器。”
在脑机接口技术中,电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好比脑机接口的“耳朵”,其性能直接决定着“聆听”脑电信号的数量与质量。“北脑一号”采集信号通道高达128个,信号通道数越多,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号量就越多,同时还能做到时延越短,这样脑机解码和控制反应才能更加灵敏。
参与3例“北脑一号”临床试验的科研工作者们表示,探索的道路永无止境,未来他们还将持续创新,不断努力,为更多患者带来新的福音。
本文围绕我国自主研发的“北脑一号”脑机接口技术展开,介绍了其在人体植入方面的新突破,帮助渐冻症失语患者重建交流能力,阐述了技术研发到临床应用中多方面的努力以及技术特点,最后科研工作者表达了持续创新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的决心。
原创文章,作者:Ste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2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