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茅台新质生产力:“时空法”模式下的创新之路,2025春分论坛:茅台总经理分享新质生产力实践与思考

本文围绕2025年春分论坛合成生物学创新与发展大会展开,介绍了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在会上分享的茅台对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与思考。详细剖析了茅台的传统生产力,包括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微生态,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机理,阐述了“时空法”匠心质量管理模式,最后提出推动茅台生产力从传统向新质转变的关键及合成生物学在茅台发展中的作用。

在3月20日这一天,2025年春分论坛合成生物学创新与发展大会于茅台大酒店盛大举行。在此次大会上,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结合茅台的实际发展情况,深入分享了茅台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与深刻思考。

剖析茅台新质生产力:“时空法”模式下的创新之路,2025春分论坛:茅台总经理分享新质生产力实践与思考

王莉在会上作了精彩的报告分享。国家在相关重要会议中明确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这对企业提出了明确要求,企业不仅要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更要将这些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同时,企业还需具备前瞻性眼光,提前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赛道,推动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确保创新链和产业链能够无缝对接。

作为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茅台如今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就要求茅台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力推动产业创新,并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要剖析茅台的新质生产力,首先需要清晰地厘清茅台的传统生产力。

剖析茅台新质生产力:“时空法”模式下的创新之路,2025春分论坛:茅台总经理分享新质生产力实践与思考

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使其适应人类需求的物质力量,它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对于酿酒行业,尤其是茅台酒的生产而言,茅台人巧妙地顺应并利用自然生态要素,构建了独特的茅台酿造生态体系。该体系主要包含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微生态三个方面,这三者相互促进、互为支撑。

——自然生态:茅台地处河谷区域,这里水生态健康指标完整性良好,年平均温度保持在18℃左右。此外,239种特色植被和独特的紫红泥等生态禀赋,共同造就了不可复制的自然生态产区优势。

——人文生态:茅台酒拥有一套独特的工法体系,涵盖30道工序和165个工艺环节。其生产严格按照“二十四节气”组织制曲、制酒,具有以谷物为主要原料、自然混菌接种、开放式固态发酵、甑桶固态蒸馏、陶坛长期贮存、以酒勾酒的六大特点。再加上背后传承的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艺,共同构成了丰富的人文生态。

——微生态:微生态是茅台酒酿造生态体系的核心所在。它具有多样性(目前在酿造过程中已发现3000余种微生物)、独特性(以独特的酿酒酵母进化分支为代表的特征微生物)、稳定性(微生物之间以立体拓扑网络结构方式协作)和功能性(目前已解析1200余种重要风味物质代谢途径)的显著特征。

茅台一直在深入挖掘这三个生态之间的交互机理。通过针对生态系统微生物组的多组学解析,科研人员探明了不同季节的区域自然生态所承载的12058种水体微生物、8391种空气微生物、18501种土壤微生物及24059种植被微生物,明确了水、土、气、植被等自然生态对酿造微生物的承载作用,初步阐明了自然生态与微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人文生态对微生态的影响方面,高温制曲、高温发酵工艺赋予了酿造微生态以耐热、嗜热、耐低水活度为重要特征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固态不均一的发酵方式丰富了不同生态位微生态的多样性;长期不间断的酿造活动有利于选育和驯化微生物。以酿酒酵母为例,60年前的酵母与现有的酵母在遗传关系上虽然无明显差别,但在高级脂肪酸、酯类等风味物质形成方面更为丰富。

剖析茅台新质生产力:“时空法”模式下的创新之路,2025春分论坛:茅台总经理分享新质生产力实践与思考

总的来说,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共同形成了时空要素,而这些时空要素又塑造了微生态的多样性:

不同“时节”里的微生态——制曲生产:基于时序多组学,科研人员解析了制曲微生物的时空生态位调控机理,明确了不同季节大曲微生物中2415种核心菌群与3079种季节特异性菌群的组成与代谢互作模式,从而满足不同时节制酒生产的需求。

不同“时节”里的微生态——制酒生产:基于时序多组学,从不同季节酒醅中共检测到6622种微生物,其中2813种为核心共有菌群。通过群落 – 菌株的双尺度维稳机制,确保了发酵工艺的基本稳定性和一致性。

不同“空间”里的微生态——宏观层面:研究人员已发现约600科2800属的原核微生物,200科的500属的真核微生物,充分体现了茅台酿造微生物的多样性。120余株酿酒酵母全基因组比对结果显示,茅台酒酿造环境和过程来源的酿酒酵母具有明显独特性。通过宏基因组分箱技术,获得了6800个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1.06千万条非冗余基因,3万个生物合成基因簇,占当前食品微生物组目录(cFMD)规模的60% ,展示了茅台酒酿造体系中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从茅台窖底泥中分离获得石窖梭菌和茅台梭菌两株新种,采用基于标志基因联合比对的系统发育树证明了它们的独特性,同时它们可通过代谢生成乙酸、丁酸等有机酸,塑造茅台基酒窖底香风味构成。

不同“空间”里的微生态——中观层面:基于海拔差异分组设计取样和多组学联用分析,明确了较高海拔制曲厂房具有更高的芽孢杆菌丰度,且糖苷酶系多样性更高,而较低海拔制曲厂房的克罗彭斯特菌占比更高,这表明海拔作为环境压力推动了大曲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分化。基于海拔差异分组设计取样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明确入窖酒醅微生物可达8616种,包括共有微生物6282种,在海拔较高的制酒厂房检测到独有微生物1920种,海拔较低的制酒厂房检测到独有微生物414种,揭示了海拔差异对班组基酒风格多样性的丰富作用。

不同“空间”里的微生态——微观层面:通过宏基因组学共发生网络分析技术,明确了在大曲发酵仓中63℃以上为超高温区,发酵曲块中主要为戊酸片球菌等物种;52 – 63℃高温区,发酵曲块中主要为融合魏斯氏菌等物种;50℃以下中高温区,发酵曲块中主要为凝结芽孢杆菌等物种。这阐明了温度为核心驱动因子,形成了曲块间微生物类群与功能的多样性,且菌群间拓扑网状的互作关系赋予了酿造菌群更强的抗压能力和恢复能力,即稳定性。制酒堆积发酵的“堆子”,共检测到微生物10593种,其中,独有微生物在“堆心”有51种,“堆表”有52种。通过物种与环境因子耦合分析技术,明确了在堆积发酵过程中,氧气含量 > 17% 时主要为罗尔斯通菌好氧微生物群系;氧气含量在4%与17%之间时主要为芽孢杆菌等兼性厌氧菌系;氧气含量 < 4% 时主要为金山醋酸乳杆菌等厌氧微生物群系。这阐明了空间异质性对酿造微生物类群与功能多样性的塑造作用。

剖析茅台新质生产力:“时空法”模式下的创新之路,2025春分论坛:茅台总经理分享新质生产力实践与思考

“时”“空”“法”之间的相互配合、协同、平衡,充分体现了茅台的传统生产力,形成了茅台独具特色的“时空法”匠心质量管理模式。其中,“时”涵盖了时节之律、时间之则以及时代需求;“空”涉及酿造空间、生态系统和社会责任;“法”包含传统工法、科学阐释和法规标准,这也是茅台酒酿造“顺天应时、因地制宜、循法而成”的生动诠释。

王莉认为,推动茅台生产力从传统向新质转变,关键在于要妥善处理好“科学与技术”“传承与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三组关系。

——科学之道与技术之器的辩证统一: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深入解析微生物的酿造密码;从科学层面认识生产酿造实践,积极探索解决之道。

——传承之路与创新之途的平衡艺术:利用数字化手段解析传统工艺,守护“微生物密码”;借助智能化技术突破非生物环节的“效率边界”。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之法: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实现酿酒副产物的资源化、绿色化、高端化利用,全方位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

王莉表示,作为第一代生物科技的代表性企业,茅台必须积极拥抱合成生物学。一方面,要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手段,助力茅台在酿造过程中充分挖掘尚未被发现的物种、基因、酶等微生物“暗物质”,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协作关系和代谢功能,实现“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聚焦茅台丰富的微生物“暗物质”,挖掘高附加值产物的合成潜力,实现目标产物的高效生产和产品开发,不断开辟茅台生物制造新赛道,为中国白酒打造新型未来产业增长极提供参考范式,同时为生物科技产业提供应用场景,实现“我为其用”。

本文围绕茅台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探索展开,先介绍了大会上王莉的分享,接着剖析了茅台的传统生产力,包括自然、人文和微生态及其交互机理,阐述了“时空法”模式。最后提出推动传统向新质转变的关键关系以及合成生物学在茅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展现了茅台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思路和积极探索。

原创文章,作者:meliss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2096.html

(0)
melissamelissa
上一篇 2025年3月2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