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衙下集镇一条2.1公里的水泥硬化路将东乡族聚居的洛家窑村与汉族聚居的民联村紧密相连。通过“石榴籽议事会”,两族群众共同协商解决道路建设问题,体现了民族团结进步,还介绍了当地将“石榴籽议事”机制品牌化、制度化以深化民族团结与文化共融的情况。
一条意义非凡的水泥硬化路,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让两族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资料图
在临洮县衙下集镇,有这样一条别具特色的道路。它全长2.1公里,像是一条蜿蜒的巨龙,静静地延伸着。这条水泥硬化路可不简单,它一头连着洛家窑村——一个东乡族聚居的村庄,另一头则连着民联村——一个汉族聚居的村庄。你看那路面,隐约还能看见石榴籽的拓印,仿佛在诉说着民族团结的故事;路肩栽种着的同心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象征着两族群众的情谊。路上,往来的三轮车时不时捎带着邻村的快递包裹,传递着两村之间的温暖与关怀。“路修好了,心更近了!”洛家窑村村民马信荣站在路边,望着来来往往的车辆,感慨地说道,“过去总觉得提意见是干部的事情,现在咱们老百姓也能当家作主啦。”回忆起过去,两村之间的小路状况可真是糟糕透顶。“过去两村间的小路坑坑洼洼,赶集卖菜得绕三公里。”一位村民皱着眉头说道,“娃娃上学要蹚水过沟,雨天实在危险。”这些话语,道出了两村村民曾经的无奈与艰辛。时间回溯到2024年9月,在临洮县衙下集镇洛家窑村召开了一场特别的“石榴籽议事会”。两村的村民代表们围坐在村部广场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道出了心中的期盼。“这场特别的议事会打破了传统议事模式,镇村干部当‘倾听者’,村民当‘主议人’。”洛家窑村党支部书记曹小彦介绍说,东乡族老人马福军和汉族老党员王学栋被推选为议事牵头人。“我们立足基层群众议事机制探索出的‘石榴籽议事会’特色品牌,如今已经升级为办理民生实事的常态化协商平台。”在这次议事会上,两族群众就道路走向、占地补偿等问题进行了坦诚的交流。大家敞开心扉,最终达成了“以地换地、互惠互利”的共识。随后,道路建设项目正式启动。由9名东乡族和汉族群众组成的“监理团”全程驻守工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监理团”就会及时召开议事会进行解决。到了当年10月底,这条承载着两族群众希望的道路终于铺设完成。民族团结进步的密码究竟藏在哪里呢?其实就藏在“人人都是参与者,事事皆有发言权”的治理理念中。衙下集镇党委书记刘静表示,他们将“石榴籽议事”机制品牌化、制度化,健全民族特色民生需求征集机制,建立民族事务专项清单,深化民族团结与文化共融,让“石榴籽议事”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亮丽名片。
本文围绕临洮县衙下集镇的一条水泥硬化路展开,通过回顾“石榴籽议事会”推动道路建设的过程,展现了东乡族与汉族群众之间的团结协作。当地将“石榴籽议事”机制不断完善,体现了其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为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2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