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内蒙古兴安盟,介绍了其丰富的水资源情况,以及在备春耕、工业、教育等多领域采取的节水措施,还提及引绰济辽工程对解决西辽河流域用水问题的重要意义。
在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地上,兴安盟宛如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熠熠生辉。全盟境内大小河流多达315条,纵横交错,流域面积十分广阔。其水资源总量高达4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达到3181立方米,这一数据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称兴安盟为塞外水乡,可谓名副其实。
图为工人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内蒙古鑫嘉立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打包滴灌带。
当下正值备春耕的关键时期,位于扎赉特旗的内蒙古鑫嘉立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正开足马力赶制订单。公司总经理刘丙志介绍,近年来,公司紧紧围绕当地节水灌溉的实际需求,集中精力研发浅埋滴灌等现代农业技术,从根源上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刘丙志自豪地说:“我们自主研发的小流域滴灌技术,节水效果十分显著,每小时仅需0.35升水,相较于传统滴灌方式,能节水70%以上。”目前,该公司已累计为全旗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供了200余万亩的灌溉装备。
早春时节,兴安盟广袤的黑土地在沉睡中逐渐苏醒。去年秋收时留在地里的玉米秸秆,成为了今年春耕节水增效的得力助手。
在科尔沁右翼中旗现代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保护性耕作项目田里,合作社理事长郭双泉正专注地测量土壤墒情。他介绍道:“秸秆还田后,土壤的表层含水率可提升15%,春播灌溉都能省两次。”通过秸秆覆盖减少水分蒸发,采用免耕播种保持土壤结构,不仅能够蓄水保墒涵养地力,实现节水增产的目标,还如同筑起了一道防风固土的绿色屏障。在突泉县太平乡白庙子村的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项目现场,工程机械的轰鸣声不绝于耳。项目完成后,这里的灌溉方式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使用浅埋滴灌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后,10300亩耕地灌溉年用水量仅为120万立方米,与过去的大水漫灌相比,可节水58万立方米。
图为工人在内蒙古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博源化学有限公司除盐水厂房操作超滤反渗透装置。
李建民介绍,“十四五”以来,兴安盟在工业领域积极作为,先后实施了5项节水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达1.22亿元。这些项目成效显著,年实现节水量215.1万吨。目前,兴安盟已创建国家级水效领跑者企业1户、内蒙古自治区级节水标杆企业1户、自治区级节水型企业2户,节水先进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李建民表示:“今年我们将力争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0%以上。”
近年来,兴安盟十分重视节水理念的普及,在中小学校增设了“水生态”专题课,让节水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3月10日,在乌兰浩特市成泽水务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青少年们通过节水小课堂,聆听了工作人员关于污水回用等概念的专业讲解。工作人员形象地比喻道:“如果将城市看作一个人,那么遍布全城的水网就是身体中的血管,我们这里则起到肾脏、肝脏的作用,让城市的‘血液’得到净化。”
今年6月,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内蒙古自治区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引绰济辽工程将具备通水条件。该工程将位于兴安盟扎赉特旗境内的绰尔河水,引向近400公里外的西辽河流域。
“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西辽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沿线群众热切盼望早日用上优质的绰尔河水。”李建民说,该工程设计平均年调水量4.54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约112.79万人,将有效解决受水区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缓解通辽市地下水超采状况,对促进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大意义。“兴安盟的水资源关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安全,因此尽管端着‘水碗’,我们也要奋力书写节水文章。”
本文介绍了内蒙古兴安盟作为水资源丰富的塞外水乡,在备春耕农业生产中,企业研发节水技术、利用秸秆还田等方式实现节水增产;工业领域实施节水技术改造项目,创建节水企业发挥示范作用;教育方面通过开设专题课普及节水理念。同时,引绰济辽工程将为西辽河流域带来水资源,促进区域发展与生态修复。总之,兴安盟在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上多管齐下,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2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