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3·15”晚会曝光假冒伪劣产品后,检测报告造假这一现象。详细阐述了“假报告”产生的现状,包括“假机构”卖“假报告”和“真机构”出“假报告”的具体案例;分析了其背后行业运营模式、监管等方面的原因;介绍了我国在治理“假报告”上的立法和执法举措;最后为消费者提供识别“假报告”的方法,并引发对终结消费者猜疑链的思考。
在今年“3·15”晚会上,一系列假冒伪劣产品,像“保水虾仁”、翻新卫生巾以及徒手制作的一次性内裤等,再度刺痛了广大消费者敏感的神经。这些问题产品的出现,让消费者对市场上商品的质量安全深感担忧。
为了向消费者证明自家产品的质量没问题,部分零售企业和品牌商家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在自家产品前,挂上了厚厚的检测报告,仿佛这些报告就是产品质量的“护身符”。与此同时,一些电商主播在带货过程中,也会特意展示有关检测报告,信誓旦旦地向消费者保证其产品是完全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的。
然而,对于这些检测报告,也有人提出了质疑:既然产品都能造假,那检测报告就真的不能造假吗?这一问,问出了很多消费者心中的疑虑。
摇摇欲坠的“防线”
人们对“假报告”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在2024年11月,有媒体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曝光,部分商家在羽绒被、儿童羽绒服里填充“假羽绒”,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竟然能以一两元的低价,成批购买与含绒量相关的检测报告等材料。这就意味着,消费者看到的所谓检测报告,很可能是商家花钱买来的“遮羞布”。
不仅如此,还有消费者发现,在电商平台上,有一些自称是检测机构的商家公然售卖检测报告。他们以三五百元的价格揽客,还声称“保过”,甚至不需要送样本,就能凭空出具报告。后来经过相关部门调查,这些商家实际上是没有任何资质许可的“假机构”,他们的行为完全是在欺骗消费者。
除了“假机构”卖“假报告”这种恶劣行为,有时候“真机构”也会出具“假报告”。例如,在2024年,一款被千万级粉丝带货主播推销的玉石产品,被消费者举报是“假玉石”。事后,深圳市监局经过详细调查,查出涉事鉴定机构竟然出具了假鉴定证书。这一事件让消费者对检测机构的信任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从相关数据来看,“真机构”造假并不是个别现象。2024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抽检的100家国家级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中,有30%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同年,上海市监局抽查了120家检验检测机构,结果发现只有62家机构“通过”或“自行整改后通过”。
其中,环境、建筑、食品相关的检测报告成为了“造假”的重灾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万江统计了2014至2022年上千个案例后发现,“真机构”造假被罚的案例中,超过半数发生在第三方机动车、环境污染物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等领域。这一情况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证实。作为第三方测评和自媒体平台,“老爸评测”与多家有资质的实验室合作,其相关负责人指出,近年来业内因虚假检测被处罚的案例逐年增加,其中食品安全、珠宝首饰等领域的报告造假问题尤为突出。
不过,万江也表示,食品、建筑安全领域的情况相对要好一些。由于这些领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有关部门的执法力度非常大,虽然也存在造假现象,但还没有像环评(环境影响评测)、环境监测以及汽车尾气检测这些领域那么“明目张胆”。
“谁出钱,谁做主”?
“假报告”频繁出现的背后,隐藏着检验检测行业的固有顽疾。当前,该行业的运营模式普遍是由商家掏钱,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并做出结论。在这种模式下,检验检测机构很难保持中立,因为“谁出钱,谁做主”。
万江指出,不少检验检测机构曾经属于事业单位,直到2015年以来进行市场化改革,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大量小机构涌入市场。如今,业内超过90%的机构都是小微企业,低价投标、恶性竞争的情况频繁发生。为了生存下去,有些机构不惜迎合委托商家的要求,出现了“你给我钱,我按你想要的结果出报告”这种不良现象。
而且,检验检测行业本身的监管难度非常大。一家检验检测机构可能同时开展食品、化妆品、电器、家具、装修、环境空气质量检测等多项业务,除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还涉及环保、建筑、消防等多个行业主管部门。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到底由谁来进行监管?同时,各方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同样是“篡改空气污染排放数据”,环保部门进行管理时能罚款50万元,而市监局则只罚10万。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对于如何进行监管,也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说法。
对第三方机构来说,即便“不幸”被发现造假,处罚力度也相对不大。比如在上述“假玉石”事件中,出具假报告的机构仅仅被罚款10万元。业内人士指出,这个金额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像是“九牛一毛”,有些企业甚至直接将罚款算进日常运营的成本中。
对“假机构”来说,罚款的威慑力更是有限。万江指出,在实践中,对于“假机构”卖“假证书”的行为,更多是由市场监管部门根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责令其改正并处罚款3万元。在刑法上,尽管可以对“出具虚假证明”进行惩处,但在实务中,这些机构要在2年内被行政处罚3次以上,方能入刑。因此,对于新成立的小机构来说,一旦被行政处罚了,大不了注销再开个新公司,换个“马甲”继续从事违法活动。
由于造假的成本低、收益高,“假报告”自然层出不穷。
治标更要治本
其实,近两三年来,我国针对“假报告”治理做了很多工作。在立法方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2021年针对检验检测机构,出台了相关资质认定和监督管理办法,并在今年3月发布新规,加大了对造假的处罚力度。例如,对以未经检测出报告、替检漏检、篡改数据、伪造结果等方式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的行为,从原本规定的罚款3万元,提高罚款上限至10万元。
在执法方面,市监部门除了每年定期抽查,与公安、司法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外,还对食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机动车检验、生态环境监测等重点领域多次进行专项整治。仅2024年就查处了3600多家机构。今年还组建了检验检测的专家库,上海、江苏等地对专家库管理均作出专门规定。
专家指出,加大对“造假”的打击力度,会让部分检验检测机构不敢轻易造假。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得在“商家给钱,让机构出报告”的市场模式上下功夫。比如,公开委托费用、禁止双方私下往来,甚至探索由行政部门或消费者付费的模式,都有助于让第三方机构更加独立,出具的报告更加客观。
从市场自身发展的角度看,部分检验检测机构做大做强后,会自发形成“声誉机制”。为了长远利益,这些机构会主动维护自身的社会公信力,而不会为了几十万的“小单”去造假,从而摆脱商家的利益牵制。只是这个过程很漫长,还需要等待行业慢慢“发育”。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也不妨学习一些识别“假报告”的简易方法,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①先看封面、首页有没有CMA标志。
②查看第三方机构是否有资质、是否有不良记录;
③根据检测机构名称、报告编号,在官方平台核验报告真实性。如果是珠宝玉石首饰也可通过“全国珠宝玉石首饰检测报告查询平台”查询。
通过“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cx.cnca.cn)”可查询检验检测报告。
上述专家介绍,很多机构都会对同一个产品出具检测报告,消费者可以进行交叉验证。一旦发现有机构造假,消费者可以向市监部门举报。
不过,出具 “检测报告”的本意就是让消费者能放心消费。当消费者不得不以“怀疑一切”的姿态面对每一件产品、每一份检验检测报告,甚至恨不得给“检测报告”也出份“检测报告”时,这条“套娃式”猜疑链又该如何终结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深入剖析了检测报告造假这一社会问题,展现了“假报告”泛滥的现状,分析了其背后行业运营模式、监管等方面的原因,介绍了我国为治理“假报告”所采取的立法和执法举措,还为消费者提供了识别“假报告”的方法。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完善市场模式、加强监管等多方面入手,同时也需要行业自身不断发展成熟,以终结消费者的猜疑链,重建市场信任。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6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