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聊城市位山灌区展开,介绍了2025年“世界水日”相关活动中媒体采风团对位山灌区智慧调度中心的调研情况,详细阐述了位山灌区的规模、历史、数字孪生平台建设及应用成果,展现了其在水资源科学分配和管理方面的显著成效,还提及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数字化力量正深刻地改变着各个领域。在农业水利方面,我们看到了令人瞩目的变化。电脑屏幕前,工作人员只需轻轻点击鼠标,那蓝色的“河水”便在屏幕上的“渠道”中缓缓流淌。与此同时,“河水”经过各支渠口的时间、水位、流量等重要信息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再看那“一张图”,灌区渠系、各类水工建筑物、监测站点等信息一目了然。数字化的加持,仿佛为农业生产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让一切变得更加直观和可控。
3月22日,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在聊城举行。由山东省水利厅、聊城市人民政府主办,聊城市水利局承办,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协办的2025年“世界水日”主题宣传活动、“沿着水网看山东”主题采风活动盛大开启。媒体采风团的第一站,就来到了位山灌区智慧调度中心进行深入调研。
位山灌区地处鲁西平原的山东聊城,它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全国第五大、黄河第二大、山东省最大的灌区,更是聊城引黄抗旱的重要基础设施,被誉为“鲁西命脉”“水城之源”。灌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年10月1日位山闸竣工通水。不过,在1962年因涝碱问题停灌,直到1970年才复灌。其设计灌溉面积达540万亩,占聊城总耕地面积的65%。进入新时代,位山灌区紧紧抓住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机遇,积极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其水平不断提升,构建了工程、制度、数字、水价、宣传“五位一体”节水体系。年均节水6000万立方米,还扩大了灌溉面积10万亩,成绩斐然。
当大家走进位山灌区智慧调度中心,一张巨大的显示屏映入眼帘。上面密密麻麻的点位和纵横交错的水网,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这便是位山灌区数字孪生平台。该平台以二维图像的形式,将位山灌区的全貌清晰地展现在大家眼前。渠道的边界条件,像渠道水利用系数、糙率、边坡系数等,全部都纳入到了数字孪生平台之中。它能够动态模拟预演输配水过程,助力灌区配水从以往的经验决策,向模型智慧精准决策转变。
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信息化科副科长梁以昌向采风团介绍道,黄河是一条资源型缺水河流,沿岸地区对黄河水的依赖性较强。“但黄河水资源不一定能够全部满足我们的需求,所以更需要我们科学分配水资源,把水用在‘刀刃’上。”
那么,如何才能将水用在“刀刃”上呢?梁以昌介绍,通过不断完善数字孪生体系,位山灌区建成了集卫星遥感、水情、工程安全等2000余处监测站点,1100余处高清视频监控等于一体的“天空地水工”立体感知网。这一感知网实现了骨干渠道工程、供用水工程的远程监管,显著提升了灌区供用水及工程管理能力。
记者了解到,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位山灌区就与清华大学展开合作,在骨干渠系开展水位遥测和配水调度开发应用。如今,依托40多年来积累的水情、工情等数据,结合共享的水文、气象以及农情等信息,位山灌区建成了需水预测模型。该模型会定期对作物需水量、旱情、最优灌溉日期等进行预测。“目前我们已经发布了灌区范围内的需水预测报告14期,为供水计划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在数字孪生先行区内运用需水预测、配水调度等模型,可以智能生成方案,然后通过水动力仿真模型在孪生场景内进行方案预演,验证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实现精准分配。”
“以往我们供水更多是凭借经验决策管理,方式较为粗放。现在有了数字孪生系统,配水变得更加精准,初步解决了要多少水给多少水的问题。”对于数字孪生平台的作用,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供水管理科副科长曹璐璐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她向记者介绍,除了配水更加精准之外,当用水户用水量达到一定比例时,平台还会发出预警提示,从而倒逼节水用水。“我们还加强了田间节水灌溉的指导,末级供水管理示范区在及时用上黄河水抗旱保丰的同时,亩均用水量减少近30立方米,亩均灌溉成本下降20元 – 30元,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管理效率,缩短了供水周期。比如今年首轮春灌的周期预计能缩短一周。”
展望未来,位山灌区将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动态完善感知体系、优化模型体系、决策支持体系、运管操作体系。不断提升灌区运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推进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场景深化,让“智慧水利”更好地服务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
本文介绍了位山灌区在数字化加持下的显著变化。它历史悠久、规模庞大,通过构建数字孪生平台、完善立体感知网、建立需水预测模型等举措,实现了水资源的科学分配和精准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节水效果。未来,位山灌区将继续提升数字化水平,为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