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国家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展开,阐述了向海洋、森林获取食物资源的现状与发展方向,以及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探讨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多元途径。
粮食安全,向来是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的头等大事,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基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地开发食物资源。近年来,“蓝色粮仓”发展态势良好,“森林粮库”也不断充实着大国粮仓,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食物来源的获取范围持续拓展。
深耕“蓝色牧场” 向海洋要食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要“扶持畜牧业、渔业稳定发展”“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其中,深远海养殖作为树立大食物观、向海洋索取食物的重要方式,是海洋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
根据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对20个省(区、市)渔业生产的统计数据,2025年1月份,国内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45.01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3.55%。具体来看,海洋捕捞产量为76.29万吨,同比增长2.17%;海水养殖产量116.33万吨,同比增长5.39%;淡水捕捞产量7.01万吨,同比增长1.22%;淡水养殖产量345.37万吨,同比增长3.29%。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各地积极抓好稳产保供工作,大力推进产业发展,促进渔民增收,海洋渔业整体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为‘菜篮子’产品的稳定供应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召开了2025年渔业渔政工作部署会,对当前形势进行了分析研判,并部署了重点任务。相关负责人强调,要稳固提升渔业生产能力,做强水产养殖,做优海洋捕捞,夯实水产品供给基础。
该负责人还指出:“通过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逐步打通海洋渔业生产的全环节,不断激发海洋经济的蓝色动能。”
养山护林 向森林要食物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森林食品,丰富“森林粮库”。
我国拥有34亿多亩森林,8000多种木本植物,蕴含着丰富的食物资源,堪称名副其实的“森林粮仓”。近年来,我国森林食物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森林食物产业已成为林草主导产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森林食物产量超过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粮食供给主要依赖耕地,而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资源约束较为明显。因此,更好地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拓展食物资源边界、推动全方位资源创新,是向多维空间要“增量”的最佳选择。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蔡中平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建议:“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内容为主的林下经济,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森林食品,为破解耕地资源约束、优化食物供给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辟了新路径。应积极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谋求打造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合作、多领域协同的产业生态,通过生产模式、经营模式、合作模式的创新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让食物获取可持续 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
建设农业强国,科技是关键利器;夯实大国粮仓,科技创新是根本出路。“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从智能温室精准调控助力农作物茁壮成长,到物联网实时监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更具适应性的优良品种,到无人机植保高效作业解放劳动力……科技因素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数据显示,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全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9家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50多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使农业科产深度融合、产学研有机衔接,让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迈入世界第一方阵。
在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建设农业强国,科技是利器。当前农业科技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和瓶颈制约。“将聚焦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别是要推进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稳产保供、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韩俊说。
本文围绕国家践行大食物观,从深耕“蓝色牧场”、养山护林向森林要食物以及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三个方面,阐述了拓展食物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的多元途径。我国在海洋渔业、森林食物产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面临资源约束和科技短板等问题。未来需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以实现食物获取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