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当下产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深入剖析了园区空置率高、“空壳园区”频现的现象及背后原因,同时揭示了这场闹剧给地方政府、企业、百姓、银行和投资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引发了对产业园区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在如今的城市发展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种奇特的景象:园区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然而企业的身影却难觅踪迹。
当路过某三线城市的“数字经济产业园”时,映入眼帘的是宣传牌上那一个个耀眼的名号——“国家级孵化基地”“千亿产业集群”。可现实却是另一番模样,园区内杂草肆意生长,玻璃幕墙积满了厚厚的灰尘,一片破败之象。
这绝非个例。根据相关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产业园区平均空置率已超过50%,部分三四线城市园区空置率更是高达70%。更为讽刺的是,许多园区为了“填充数据”,竟把仓库、停车场甚至员工宿舍都算作“已出租面积”。一位园区招商经理私下无奈吐槽:“现在招商KPI不是招企业,而是编故事。”
当园区建设逐渐演变成一场“圈地运动”,产业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配角。那么,究竟是谁在制造这些“空壳园区”呢?
首先是盲目跟风,一个模板全国复制。一位参与过多地园区规划的咨询顾问透露:“东部搞半导体园区,西部也跟着搞;一线城市建人工智能小镇,十八线城市连夜挂招牌。许多地方连本地产业基础都没摸清,就砸钱复制所谓的‘成功案例’,结果最终都成了烂尾楼。”就像某中部城市,照搬苏州工业园模式,宣称要打造“中国传感器之都”,可当地连一家传感器配件厂都没有。最终,园区只能靠低价出租给物流公司勉强维持,每平米租金比隔壁菜市场还便宜。
其次是数据游戏,招商变“招伤”。为了完成招商指标,一些园区可谓使尽浑身解数。比如用“幽灵企业”充数,注册空壳公司,只挂招牌不运营;采用“租金倒贴”的方式,前三年免租,后期涨价逼走企业;还有“政策套利”,吸引企业落户拿补贴,补贴结束立刻撤离。
再者是政绩驱动,园区成了“数字游戏”的牺牲品。某地方城投公司负责人酒后吐真言:“上头考核要看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增速,建园区是最快出数字的办法——征地、盖楼、买设备,一笔投资能拉动几十个指标。至于有没有企业来?那是下一任的事。”这种“击鼓传花”式的扩张,让大量园区沦为“僵尸资产”。财政部2022年数据显示,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中,近30%与产业园区相关,部分城市每年光利息就要吃掉财政收入的15%。一位审计系统人士还透露:“有些园区资产评估报告里,连园区门口的石头都被标价百万充数。”
那么,谁在替这场闹剧买单呢?
地方政府可谓左手举债,右手填坑。西南某县曾举债20亿打造“国际生物医药园”,如今每年需支付利息1.2亿,而园区税收仅800万。财政局长自嘲:“我们县公务员奖金砍了一半,全在给园区‘输血’。”更荒诞的是,为维持“正常运营”,当地要求国企租用园区办公楼,明明3公里外有免费办公场地,却要每天派班车接送员工演戏。
企业与百姓也成了被吸干的血包。企业主抱怨:“园区承诺的配套从未兑现,但租金年年涨10%。搬走?前期装修投入的300万就打了水漂。”打工人无奈地说:“每天通勤2小时到‘高端园区’上班,结果楼下连便利店都没有,午饭只能吃泡面。”农民则伤心地表示:“征地时说建厂能给村里带来工作,结果地没了,园区里养的只有野狗。”
银行与投资人也从最初的热情追捧变成了如今的避之不及。某股份制银行分行长坦言:“十年前抢着给园区放贷,现在不良率超过40%,总行直接把我们列入黑名单。”而个人投资者更惨,花200万买了某园区“返租商铺”,结果运营方跑路,如今月租金不够付物业费,想卖都无人接盘。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园区呢?昨晚深夜和一位园区规划师聊天,他忽然反问:“你说为什么产业园区的英文叫‘Industrial Park’?Park本该是让人放松、创造灵感的地方。但现在我们的园区,更像一个个冰冷的‘Industrial Prison’(产业监狱)。”
或许,我们真的该回到最原始的逻辑——园区不该是政绩的数字,而应是产业的土壤;不该是资本的赌场,而应是创新的温床。
本文深刻揭示了当前产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盲目跟风、数据造假、政绩驱动等问题,以及由此给多方带来的负面影响。呼吁园区建设回归产业本质,成为产业发展和创新的良好载体,而不是沦为政绩和资本的牺牲品。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