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我国养老领域的科技应用与发展,介绍了养老机器人等科技产品在实际中的运用,阐述了智慧养老市场规模的增长,分析了科技赋能养老的必要性与优势,还提及适老化产品带来的新机遇,展现了科技为养老事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江苏省无锡市的一家护理院里,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藕爷藕爷,请带我去护士站!”“好的,请跟我来。”这里的“藕爷”是去年下半年刚“入职”的康养机器人,它每天都忙着引导老人们前往活动室、护士站等区域,尽职尽责地为老人们服务。而远在北京的张玉芳老人,对自己家中那个小身材、大脑袋的“最懂你的机器人”也产生了深深的依赖。张奶奶感慨地说:“多亏了这个设备,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也感觉安心了。”
今年,“机器人”成了人们日常讨论中的高频词汇。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好在养老机器人已在全国多地开展试点工作,并逐渐进入到实际应用阶段。更值得骄傲的是,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也已于近日正式发布。这一系列的成果背后,是越来越多的“智慧”元素被纳入到养老范畴,体现了整个社会都在努力践行“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的理念。与此同时,如何通过创新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发展,如何利用消费需求去扩大银发经济总量,从而形成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也正在积极地推进当中。
从2019年到2023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实现了显著增长,从3.5万亿一路攀升到6万亿元,而2024年有望达到8.6万亿元。一方面,许多子女在照护老人这件事上常常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科技和人工智能正在不断探索和打造更好的养老方案,以满足百姓对养老生活从“基本需求”到“品质升级”的转型期待。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赋能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加快发展智慧养老”“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等内容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无疑是对民声的积极回应,也是对民生的有力助力。
△ 工作人员为老人穿戴助行外骨骼设备。
中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通过科技赋能减少对人工的依赖显得尤为必要。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守护者,能够全天候对老人的健康状况进行预警,一旦检测到老人跌倒,会立即发出警报并联系家人;智能可穿戴设备则可以实时监测老人的生命体征数据,还能请医生进行线上会诊,让老人免去跑医院排队等待的痛苦;助浴机的发明更是贴心至极,让失能老人躺在床上就能洗澡,同时还能保护好老人的隐私;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具身智能”也已在养老领域开拓了众多应用场景。
在科技和智能的有力加持下,我们正在逐步实现“老有所养”人人享、“老当益壮”不是梦的美好愿景。而服务于“夕阳红”的养老事业,也有着十分“朝阳”的前景。以养老机器人为例,2024年其市场规模约为79亿元,未来5年将会以15%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9亿元。而且,养老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应用涉及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人机交互等多个环节,这将给整个产业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传统家电制造业来说,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等消费项目也为其带来了诸多新机遇。像智能防干烧的燃气灶、大字体大按键的洗衣机、智能马桶、智能防漏电插座等适老化产品层出不穷。在上海,现在购买“适老化产品”可以享受30%以旧换新补贴,这一举措使得销售额较去年大幅提高。如今,这个模式已经在多个省市得到复制,适老化产品补贴正在成为我国挖掘银发经济新增量的一个新切口。
△ 机器狗成为老人们的新宠。
当外骨骼助力老人重拾行走的自由,当智能传感器守护独居老人的安全……人工智能领域的各种突破性成果,如今已经如此近距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不仅满足了老年人品质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助力老年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还努力构建“银发友好”的消费生态,助力银发经济实现正循环发展;同时也拉动了相关新兴领域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容,从而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当养老新科技成了消费新蓝海,它带给我们的惊喜,未来还会更多。
本文围绕我国养老领域的科技应用展开,介绍了养老机器人等科技在实际养老场景中的运用,展示了智慧养老市场规模的增长态势。强调了科技赋能养老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包括减少人工依赖、满足老人需求等。还提及养老事业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以及适老化产品带来的新机遇。最后指出科技为养老事业和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养老新科技未来将带来更多惊喜。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