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津巴布韦部分省份援建水井,奇林达村用上中国援建的首批水井并举办移交仪式,详细描述了此前村子用水的困境以及水井建成后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体现了村民对中国援助的感激之情。
一颗颗饱满的玉米棒,沉甸甸地缀在齐人高的秸秆上,微风拂过,秸秆沙沙作响。不远处,一群肥硕的羊群正悠闲地在窄路两侧啃食着嫩绿的青草。而在村子的小道上,一群妇女们一边欢快地说笑着,一边熟练地将水桶稳稳举上头顶,她们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喜悦,步伐轻快地朝着家的方向走去……这是记者日前在津巴布韦东马绍纳兰省奇林达村走访时所看到的温馨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
去年,津巴布韦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土地干裂,庄稼歉收,当地民众的生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帮助津巴布韦应对这场严峻的干旱危机,中国决定伸出援手,为津巴布韦中部省以及东部的马尼卡兰省、马斯温戈省、东马绍纳兰省援建300口水井。如今,奇林达村已经用上了中国援建的首批水井,并且近日还举办了隆重的移交仪式。
对于这个平日里宁静的小村子来说,举办大型活动可是一件稀罕事。天刚蒙蒙亮,大伙儿就早早地赶着去参加仪式了。有的村民兴奋得手舞足蹈,甚至在草丛边欢快地舞蹈起来。一时间,原本宁静的小村子充满了喜庆的氛围,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角落。
仪式结束后,记者走进了55岁村民穆坦加杜拉的家。此时,她正忙碌地在院子里给自己种植的甜高粱浇水。得知记者是来采访的,她停下手中的活,兴奋地说道:“你看呐,我的甜高粱和玉米都已经成熟了,这口新井可真是帮了我们大忙啦!”
奇林达村一共有55户人家,许多家庭祖祖辈辈都定居在此。和津巴布韦的多数农村一样,村里没有其他的产业,村民们主要以务农和饲养牲畜为生。因此,充足的水源对于全村人的生计来说至关重要。用村民们的话说:“在这里,水就是我们的生命!”
然而,多年来,奇林达村一直与临近的两个村庄共用一口水井。而且这口水井距离该村较远,村民们取一次水,来回步行需要两个小时。更让他们苦恼的是,近年来津巴布韦频繁遭受干旱的侵袭,导致这口原本就水量有限的水井逐渐趋于干涸。打出来的水越来越浑浊,有时候甚至根本就打不出水来。
“过去啊,妇女们常常在井口因为争水而打架!”穆坦加杜拉一边剥着手上的甜高粱,一边无奈地说道。
“那井水非常浑浊,需要煮很久我们才敢喝。尤其是去年赶上严重干旱,井里几乎没有水了,庄稼没法浇,牲口也没水喝,我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73岁的村民穆祖卡回忆起过去的艰难时光,脸上满是苦涩。
穆祖卡告诉记者,算上他的父亲,他们家族已经在这里生活100多年了。近几年,村里粮食歉收、生活困难,几个孩子陆续搬到哈拉雷和布拉瓦约等大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只剩下老两口在这里勉强度日。直到去年底,中国援助的水井建在了村口,用水问题得到了解决,这让他们觉得日子又有了盼头。
“打出来的井水非常清澈,我们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我要感谢中国人,你们是津巴布韦永远的朋友!”穆祖卡动情地说道,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花。
“感谢”是记者从这些朴实的村民口中听到最多的词语。当日庆祝仪式结束后,不少村民还留在井口前久久不愿离去。他们对着记者的镜头,多次说着“感谢”,那真挚的神情让人动容。
记者临走时,穆坦加杜拉执意要记者带上一根她刚刚砍下的甜高粱尝尝。她真诚地说:“我们会守好这口井,也会记住是中国人帮我们建了它!”
本文通过讲述中国为津巴布韦奇林达村援建水井的故事,展现了此前村子用水的艰难处境以及水井建成后给村民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体现了中国援助对当地民生改善的重要意义,也表达了津巴布韦村民对中国的感激之情,彰显了中非之间深厚的友谊。
原创文章,作者:meliss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