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2025 年“校园餐”整治新行动

本文聚焦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现场推进会,介绍了 2025 年“校园餐”管理的重点任务,包括夯实学校主体责任、强化家长监督作用以及推进学校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旨在全方位保障师生的食品安全。

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2025 年“校园餐”整治新行动

制图:李晓军

本报记者:赵晨熙

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而与学生身体健康紧密相连的校园食品安全,更是时刻牵动着万千家长的心弦。近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现场推进会,全面部署 2025 年“校园餐”管理的重点任务。会议着重强调要建立常态长效机制,对校园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全面查缺补漏,全力以赴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为了切实做好今年的“校园餐”专项整治工作,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明确划出了多项重点工作,从多个维度全方位筑牢校园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线。### 夯实校方主体责任在校园食品安全这个关键领域,校方毫无疑问是“第一责任人”。依据食品安全法的明确规定,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中用餐单位的食堂,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如果学校选择从供餐单位订餐,那么就应当从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的企业进行订购,并且要按照要求对订购的食品进行严格查验。回顾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校园食品安全案件,追根溯源,主要原因还是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将围绕多个方面深入推进“校园餐”专项整治。其中,夯实中小学校主体责任,着重强化校长“第一责任人”意识是重中之重。校长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人物,其职责范围广泛,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教学工作,还涵盖了校园安全等多个重要方面。食品安全作为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理应主动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一段时间以来,相关部门多次强调,在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中,要切实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尤其是校长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今年 1 月,国务院食安办联合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全面压实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校长(园长)负责制,学校校长(园长)应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通知》还详细列举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包括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内容,定期组织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建立完善校长陪餐制等学校食品安全体制机制和膳食委员会等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做好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月调度”工作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保障校园食品安全,压实校方主体责任是关键。”他认为,除了要持续不断地压实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还应当逐步加强对学校主要负责人、后勤负责人等重点岗位的风险防控和制度约束,切实提升学校纪检人员的履职能力,以此打破学校内部运转的监督僵局。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大对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紧盯重点环节、重点岗位,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公开通报曝光。此外,要对校园食品安全案件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通过打出明确责任、强化监管、加大惩处的“组合拳”,形成环环相扣的安全闭环。### 强化家校监督协作“今天是周五,学校的热菜有金汤肥牛、莲藕炒肉、菠菜粉丝,主食是米饭和奶油小馒头,还有南瓜小米粥和酸奶。”宋欣的孩子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附近某小学读二年级,她向记者展示了一份详细的食谱,上面不仅清晰列出了孩子每天在学校的餐食,还标注了具体的菜品克数等数据。作为一位家长,宋欣一直非常关心孩子在学校的饮食是否健康。她告诉记者:“学校菜单会每周更换并发给家长,班主任也会在班里与孩子一同用餐。”为了让家长放心,学校不仅会在班级群发布老师和孩子一起用餐时的照片和视频,还会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品尝餐食并提出意见建议。该学校办公室负责人邓老师介绍:“学校为确保学生用餐安全,严格实行陪餐制度、信息公示制度等,目的就是打造‘明厨亮灶’,让家长能充分参与监督。”学校在选择校外供餐企业时,先是根据海淀区教委提供的招标入围企业名单,由学校组成评选小组进行实地考察,再结合供餐企业送餐距离、供餐能力等进行初选。之后,学校会将这些供餐企业的情况进行公示,组织学生家长从初选名单中进行投票,最终确定供餐企业。宋欣证实,家长在学生就餐方面确实能够较多地参与其中。以调整午餐餐标为例,去年 11 月,学校将学生午餐餐标由 15 元提高到 18 元。在提高餐标前,学校对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公示,后经学校膳食委员会和校领导等共同讨论后,最终决定上调午餐餐标。宋欣说:“学校膳食委员会成员不仅有学校老师,也有很多家长代表。膳委会经常向学生和家长询问就餐意见,这次调整餐标就是回应了家长此前提出的诉求。”她觉得,如今学校的做法民主又公开,让家长很放心。储朝晖指出:“建立开放的监督体系是保障学生用餐安全的有效举措。”在涉及学生饮食健康方面,家长既有充足的意愿,也有合适的立场,可以胜任学校食品安全的“把关人”角色。他建议各地各学校积极探索建立家长监督机制,同时落实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对供餐企业名称、合同、餐食标准等信息进行公示,强化家校双方的监督协作。在今年教育部深化“校园餐”专项整治中,强化家长监督也是一项重要内容。依照要求,各地要畅通师生意见反映和投诉机制,推动中小学校普遍成立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强化家长监督作用。教育部还将会同相关部门建立校园食品安全举报奖励机制,调动师生、家长和公众、媒体等主体共同参与监督。### 科技赋能智慧管理在浙江杭州第二中学钱江学校的食堂墙上,有三块大屏幕格外引人注目。通过这些屏幕,既可以实时看到遍布食堂后厨的 36 个摄像头所拍摄的情况,还能查看当日学校食堂菜品的收货情况、上个月订购的菜品明细等,真正实现了学校食堂采购、验收、后厨的数字化管理。在这个数字时代,保障“校园餐”安全离不开科技的有力赋能。钱江学校只是浙江大力推进学校食堂“互联网 + 明厨亮灶”可视化监管工作、不断提升校园食品安全智慧化管理水平的一个典型代表。浙江省教育厅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起,浙江省中小学校园“食堂智治一件事”监管监督应用正式启用。这一应用可以把全省各类校园食堂管理类应用数据进行汇总,再结合省市场监管局、省数据局等部门的数据,实现省市县校食堂招标采购、财务管理、食品安全的穿透式监管。通过智慧化管理平台,各级管理人员只需轻点地图,就可以清晰查看各个地区的食堂运行情况。全省所有县区食堂招投标整体情况、食材采购情况、全省食堂的总体收支、盈亏、入口率、学生当天用餐情况等各类数据也都一目了然。为了让数据“动起来”,“食堂智治一件事”监管监督应用激活了包括招标、采购、验收、用餐、财务等 14 个监管模型,利用归集的数据,以问题建模,推动分类分级预警,实现风险和问题线上发现、交办和反馈的闭环。除浙江外,当前很多地方都高度重视“互联网 + 明厨亮灶”建设,通过 AI 智能抓拍、数据信息追溯、一体化平台建设等多种信息化形式,不断提升学校食堂的智慧化监管水平。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各地已投入 103 亿元用于中小学校食堂建设,中小学校“互联网 + 明厨亮灶”覆盖率已达 98.5%,各地学校食堂的条件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今年,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学校食堂的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加强人员培训,全力推进学校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

本文围绕教育部 2025 年“校园餐”管理重点任务展开,从夯实校方主体责任、强化家校监督协作、科技赋能智慧管理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保障校园食品安全的具体举措。通过明确各方责任、加强监督以及利用科技手段,多管齐下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984.html

(0)
NelsonNelson
上一篇 2025年3月24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