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河北省保定市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介绍了保定在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但曾面临发展困境的情况下,通过“三权”分置、“民办公助”等创新举措,推动博物馆数量增长、体系完善,并保障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运营,释放出“博物馆之城”的发展活力。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保定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遗址资源。这里有133处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9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个省级及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博物馆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底。
然而,曾经的保定博物馆事业发展并不顺利。缺乏统一规划、资源挖掘利用不充分等问题较为突出。在2021年时,保定仅有23家博物馆,平均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数量仅为0.25家。而且,一些基层博物馆的展陈内容陈旧、形式单调,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为了将先天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保定紧紧抓住构建科学体制机制这一关键,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一方面,探索博物馆资产使用权、藏品归属权、管理运营权分置改革,在建设、管理等不同阶段向专业机构充分赋权;另一方面,尝试“民办公助”方式,激活民间收藏家手中沉睡的资源。同时,还多措并举保障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运营发展,全面释放“博物馆之城”的发展活力。
如今,保定市备案博物馆已大幅增长至97家,呈现出布局合理、属性多元、题材丰富的鲜明特征。“以国有博物馆为骨干、以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布局更加完善合理。
游客在河北省保定市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内参观 (2024年4月25日摄) 杨世尧摄 / 本刊
“三权”分置 各展专长
“中加马门溪龙,是目前人类已知身形最大的恐龙之一。我们眼前这具长达35米的化石,在世界范围内都很稀缺。”在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展厅内,观众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缓缓移动,眼神中满是好奇与惊叹。
这件身形庞大的展品,无疑是整个展厅的焦点。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过大的体量曾让它无处展示,只能长期存放在仓库里。如今,观众能够在这里一睹它的雄姿,得益于该博物馆的“三权”分置探索。
位于北京的中国古动物馆,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展览面积近2000平方米,其资产所有权和开放运营权均归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古脊椎所”)拥有。近年来,随着藏品不断增多,观众对展览空间和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场地有限逐渐成为其发展的瓶颈。
此时,正谋划建设“博物馆之城”的保定,准备打造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2020年7月,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出发点,保定市人民政府与古脊椎所达成共识,决定合作建设一座国家级大型自然科学博物馆。
“在古脊椎动物等专业研究领域,保定缺少能够提供指导和服务的科研队伍。如果不引入外部资源,博物馆的建设效果将受到影响;而不充分赋权,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和科研价值也难以充分释放。”保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总工程师周军力表示。
为此,保定决心从资产使用权、藏品归属权、管理运营权的“三权”分置改革破题,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路径,积累博物馆建设运营的新经验。
在规划建设阶段,保定市人民政府负责出资建设,拥有对博物馆场馆的资产所有权;古脊椎所则发挥专业优势,组织专家深度参与博物馆场馆和展陈的设计。在藏品归属方面,古脊椎所负责提供一部分馆藏,保定市面向社会征集一部分展品,双方拥有对各自展品的所属权,共同形成完整的展览体系。
“建设阶段,我们多次召开专家协调会,针对博物馆应有功能、展览需求、科研需求等提出设想、制定方案。出资建设方充分尊重我们的意见,坚持按需建设。”现任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馆长金海月,作为古脊椎所的工作人员,全程参与了博物馆的规划建设。
从2021年4月动工到2024年1月开馆,一座占地约120亩、建筑面积约7.31万平方米,集收藏、展示、教育、研究、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顺利落地。
在开放运营阶段,进一步突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古脊椎所在这一研究领域比较权威。在不改变藏品归属权的情况下,我们充分赋权,将博物馆的资产使用权和管理运营权交给古脊椎所。”周军力介绍。保定市政府则专心做好服务,主要负责博物馆科研成果的属地化管理、国际学术交流、科普研学活动等,保障古脊椎所在运营中的决策权和自主权。
明确合理的权责分配,优化了博物馆的管理架构,释放出强大的运营活力。相较于北京馆每年30万人次的接待量,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开馆一年多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70万人次,举办279场科普研学活动,吸引2.4万余名青少年和古生物爱好者参与。
“作为亚洲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这里不仅是展览展示空间,还兼具科研、标本存储等功能。未来,我们还将探索与在保高校合作,带动相关学科人才培养,让这里成为博物馆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试验场。”金海月充满期待地说。
“民办公助” 相得益彰
在保定市顺平县的腰山王氏庄园景区内,有一座特色民俗博物馆。走进馆内,耕犁、杵臼、煤油灯、收音机等多种生产生活工具依次展列,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传统的生产生活场景中。
“我在农村出生、成长,对这些老物件有着深厚的感情。家里人有收藏习惯,从我爷爷那一辈算起,收藏的老物件有1000多个。”顺平县民俗博物馆负责人马超说,他一直怀揣着创办博物馆的梦想,但苦于缺乏资金、场地、人员,这个梦想一直未能实现。
2023年5月,顺平县文旅局创新探索“民办公助”博物馆建设模式。得知蒲上镇北安全村的农民马超爱好收藏,手里有不少老物件后,文旅局干部主动上门商谈,双方一拍即合。
“个人力量毕竟有限,浪费资源很可惜。‘民办公助’建设博物馆,关键在于政府部门如何‘帮到位’。”顺平县文旅局副局长王长青说。
首先要解决的是场地问题。王长青和同事们调研发现,为顺平县文旅局所有的腰山王氏庄园景区内,有两座长期闲置的庭院刚刚维修翻新,具备成为新建博物馆场地的条件。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上,顺平县文旅局将场地无偿提供给马超使用10年,用于建设顺平县民俗博物馆并免费对公众开放。
“建设阶段,我们安排专人帮助马超代办博物馆注册备案手续,聘请文物部门和高校的专家对马超收藏的老物件进行鉴定,在1000余件藏品中精选出400余件布展。”顺平县文物保护所所长陈建忠说。
2023年10月,遵循博物馆陈列设计惯例,顺平县民俗博物馆成功布置了八个展厅。一个占地面积650平方米的“民办公助”式非国有博物馆顺利落地。
“场地位于景区内,博物馆开馆伊始就有了客源保障。”马超告诉记者,博物馆以北方民俗文化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因此收获了参观者“此馆民俗不俗”的好评,这与他最初对博物馆的构想高度契合。
此外,腰山王氏庄园景区管理处还为博物馆提供了讲解、安保、消防等帮助,补齐了博物馆管理运营中的人力和资金短板。
陈建忠表示,“民办公助”方式解决了民间收藏家们缺少展示场地等难题,通过“强强联手”带动博物馆顺利建设,民办与公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
健康运营 持续发展
在保定市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的展室里,存放着大量老党员、老红军、老干部的日记文集等资料。81岁的博物馆负责人康殿英介绍,馆中藏品数量近1万件。
早在2020年,该馆就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目前,保定的国家二级博物馆共有5家,该馆是唯一的非国有博物馆。在保定市现有的97家备案博物馆中,非国有博物馆超过1/2。
非国有博物馆建起来后,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2021年,保定对博物馆建设情况开展摸底时发现,土地、税收和资金等方面政策对非国有博物馆的保障不足。一些从事实际工作的干部建议,出台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专项文件,为其可持续运营提供保障。
经过调研、起草、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等环节,2023年9月,保定市人民政府印发《保定市非国有博物馆资金扶持办法》,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活动,对非国有博物馆在开放运营、展览社教、学术研究、定级评估等多方面给予资金补助,提升非国有博物馆办馆质量和服务水平。
“此外,保定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加强与学校、社区等合作,开展研学活动和个性化定制服务,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周军力说。
“保定市文旅局经常组织培训活动,内容涵盖博物馆的运营管理、文物保护、展览策划等多方面,对于提升非国有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很有帮助。”康殿英说,政府部门的鼓励和扶持,坚定了他做大做优博物馆的决心。
本文详细介绍了河北省保定市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历程。保定在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博物馆事业曾面临困境的情况下,通过“三权”分置、“民办公助”等创新举措,实现了博物馆数量的增长和体系的完善。同时,出台扶持政策保障非国有博物馆的可持续运营,提升了博物馆的办馆质量和服务水平。这些举措不仅释放了“博物馆之城”的发展活力,还为其他地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4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