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某网红遭遇“开盒挂人”事件,深入剖析了“开盒挂人”在AI赋能下的新特点及带来的危害,同时介绍了国家在数字治理方面的举措以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的相关工作。
近期,网络上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某网红不幸遭遇了“开盒挂人”这一恶劣行为。所谓“开盒挂人”,就是非法公开他人隐私信息,并且煽动广大网民对其进行攻击。在这起事件中,该网红的个人隐私信息在全网被曝光,进而引发了一连串的网络暴力。这一事件就像数字时代的一面特殊棱镜,它清晰地映照出当下隐私防护体系的脆弱不堪,更暴露出技术异化、平台治理缺失以及群体心理失衡相互交织的现代性困境。
和传统的“人肉搜索”相比,如今AI赋能的“开盒挂人”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精准制导的数字化攻击手段。从一些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出其可怕之处。比如,有电商用户仅仅因为分享了一张快递盒的照片,就被AI图像解析技术精准锁定了住宅的经纬度;还有主播,其直播间背景窗外的景观,经过算法比对后竟然逆向推导出了所在小区的坐标。而社交平台的推荐算法更是起到了“扩散加速器”的负面作用。研究表明,那些具有冲突特质的“挂人”内容,由于能够吸引大量用户互动,更容易触发算法的推荐机制。这种以“争议性”为首要考虑的流量分配逻辑,实际上构建了一种刺激性内容传播的隐性激励机制。即使平台在事后进行追责,但相关的流量红利早已完成变现。更让人警惕的是,生成式AI正在模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攻击者利用深度伪造技术炮制出被“开盒”者的虚假言论,再借助算法推荐实现裂变式传播,造成的危害难以估量。
个人信息保护法,图源网络
面对“开盒挂人”等网络乱象,国家及时采取了行动。在2023年11月,国家网信办联合公安部启动了为期1个月的“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首次将“开盒挂人”列为集中整治的突出问题。这种“法律威慑 + 行政执法”的组合拳,为数字治理提供了全新的范式。这些做法也印证了中国国家领导人在2018年全国网信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的前瞻论断,为平衡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开辟了新的路径。
在人文领域,提升和重塑全民数字素养成为了一项关键工程。2024年2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提出要将数字素养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合法使用网络的伦理思维和风险防范能力。各地的大中小学也积极响应,积极推动相关工作。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梗指南”工作室,通过积极拆解“网络梗”,巧妙运用“梗”语言,推动青年亚文化与育人主旋律破壁融合。苏州市连续三年举办“青少年数字公民培育计划”,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的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
本文围绕网红“开盒挂人”事件,揭示了AI赋能下“开盒挂人”的新特征及危害,同时阐述了国家在数字治理方面的举措以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的相关工作。国家通过“法律威慑 + 行政执法”的组合拳为数字治理提供新范式,而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则从教育层面入手,多方合力旨在平衡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原创文章,作者:meliss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4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