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开幕,“上海成本”改写投资格局

本文围绕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的开幕展开,深入探讨了“上海成本”正被重新定义这一重要话题。详细阐述了上海在降低企业硬成本、摊薄创新成本以及发挥综合成本优势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展现了上海对全球资本的强大吸引力。

今日,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盛大开幕,上海正以全新的姿态为企业提供效率最优解,同时也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上海成本”正被重新定义。

一直以来,或许有人认为“上海成本贵、不宜搞制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上海不仅要素成本不贵,还有巨大的综合成本优势。”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中,上海的工业百元营收成本是最低的。上海这座城市付出了诸多努力,其目标不只是构建“成本洼地”,更在于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效益裂变器。

去年,上海尽显诚意,从多个渠道“抠细节”,累计为工业企业降低成本超过520亿元。将其与国家统计局2024年全国规上工业企业百元营收中的成本数据相比,上海竟低了2.7元;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中,上海的工业百元营收成本比长三角平均水平低2.9元。如此一来,“上海成本贵、不宜搞制造”的观点渐渐失去了立足之地。

硬成本减得真实有感

用地、用能、税收等,这些都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显性成本。为了降低这些成本,上海可谓不遗余力。

去年投促大会上,上海推出了“工业降本增效17条”,针对核心生产要素制定了详细的降本方案。以工业用地为例,看似降价空间极小,但上海却通过一系列“大招”化不可能为可能。比如采用“带产业项目”挂牌、“先租后售”等方式,成功撬动上海50年期工业用地成交均价低于收储价。又如闵行区,通过将地价与空间布局、产业导向、项目类型、绩效指标等进行联动,一套精心设计的联动公式,让新材料、汽车座椅等项目的拿地成本直接降低了22%以上。

在电、气、热等要素价格方面,上海秉持“应降尽降”的原则。去年,大工业平均电价下降了6分钱,主要做法是在节假日和双休日实施“深谷电价”,这让集成电路等连续生产型企业感受颇深,像中芯、华虹在2024年电费下降均超过亿元。同时,上海去年天然气成本下降12.9%,蒸汽成本降幅8.7%。化工行业降本效果显著,去年化工行业百元成本仅为81.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元。

在去年520亿元的降本大盘子里,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占了47%,涵盖了低息贷、信用贷、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例如中小微企业政府性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去年覆盖了756家中小微先进制造企业,贷款利率下降接近1%。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让企业真切地感受到了成本降低带来的实惠。

被摊薄的创新成本

除了可量化的成本,投资者还有一些非显性但更为深层的考量,比如是否能在此“任性”创新,是否需要反复“自证”才能让政府“懂我”。

在宝山区月杨工业园区,澄穆创新产业中心项目的12层垂直工厂即将拔地而起。澄穆创始人朱才彬对此感慨道:“在上海,承载着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选手,从不会被怠慢。”朱才彬在2012年创办了化妆品企业澄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一直希望结束厂房与办公楼“两地分居”的现状,让研发、制造、验证环节更加紧凑高效。他还计划在厂房内设置一条高十余米的物理垂直通道,用于开展“包裹技术沉降测试”,以提升澄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又担心会因工业用地“限高”规定而无法实现。

2023年,上海推出了打造“智造空间”的若干措施,为制造业“立体增长”扫除了障碍。朱才彬抱着尝试的心态向其创业起步地宝山区提出“工业上楼”的想法,当地政府迅速响应,多方协调,打开战略留白区,支持澄穆建设创新产业中心。在这个项目中,土地混合利用、楼高和容积率限制都被成功突破。12层塔楼中,1至5层为生产区,高层布局试验用轻质厂房,7至9层被巧妙打通,形成了一个垂直通道,成为包裹技术沉降测试场。

去年,澄穆的销售额近14亿元。待“智造空间”建成后,澄穆将把其控股和持股的生物医药中间体公司、化妆品原料和容器公司等上下游企业接入上海,实现核心资源的高效集聚。朱才彬认为,公司在5年内实现销售额过百亿元并非难事,这正是创新成本被摊薄后产生的乘数效应。

与政府的沟通成本同样隐性但至关重要。以往,各项惠企政策大多需要企业自己去发现、申报、提交材料并等待审核,往往要耗费数月甚至大半年的时间。然而天岳半导体却在两年内收获了两次惊喜。2023年,天岳从小微企业发展成为产值超2000万元的规上企业,去年又被认定为专精特新企业,产值更是飙升至5亿元。让天岳没想到的是,无论是“小升规”还是专精特新的相关奖励,都是“免审即享”。政府部门利用“数据雷达”取代“企业自证”,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到“政策追人”的转变。

去年,“小升规”奖励政策首次延伸至软信业,上海有604家软信企业首次升规纳统。这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企业只需专心发展,沟通成本由政府来解决。

算大账的综合成本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有着更为宏大的成本哲学。当其他地方还在关注土地单价时,上海已经开始计算各类要素在此发生链式反应的“化合价”。

张英表示:“上海不仅要素成本不贵,还有巨大的综合成本优势。上海的人才、教育、医疗资源聚集,拥有全球最大口岸,企业出海成本低。我们还针对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强化智算、语料、绿电、场景、平台等创新要素供给,释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聚合赋能效应。”

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口岸城市,上海始终在为企业创造最佳路线。即使是产地、市场“两头在外”的汽车,也愿意绕行上海,利用上海海运航线密集、船期高频且有更多拼船选择的优势,实现物流和时间成本的两位数压缩。

上海在很多领域都能为企业提供效率最优解。在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上海拥有较为完整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例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已经在长三角构建起“4小时供应圈”,带动周边数百家零部件配套企业,产业链本土化率高达95%。

上海创新人才的高密度和可及性,使其充满了魔力与引力。上海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人才分别占全国33%和40%。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达28万人,其中院士等高水平人才占全国20%以上。上海打造的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模速空间”,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集聚了百余家大模型企业,带动周边落地300多家“AI +”企业和投资机构,实现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邻居就是合伙人”。目前“模速空间”超千名从业者中,约三分之一为28岁以下年轻人,大量创始人、CEO、CTO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更重要的是,上海具备政策的创新性、稳定性,以及政府的法治精神和热忱服务。不久前,上海宣布对首批2360家认定企业试点实施免于现场检查等便利措施。上海还成立了市招商服务协同办公中心和各区招商服务一体化平台,实施重点企业“服务包”2.0版,去年累计解决企业诉求超1.5万件。上海能够通过200余场协调会确保青浦华为研发中心按时启用,也能让储能超级工厂从开工到竣工仅耗时7个月,刷新“特斯拉速度”。

事实胜于雄辩。过去一年,上海亿元以上项目高达1925个,总投资超1.1万亿元,其中未来产业和重大优质项目占比约四成。上海的努力不仅仅是打造“成本洼地”,更是要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效益裂变器。

如今,当全球资本涌入上海这片沃土,他们收获的将不仅是当下的红利,更是未来价值创造的入场券。

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开幕背景下,“上海成本”正被重新定义的情况。上海通过降低企业硬成本,如用地、用能、融资成本等;摊薄创新成本,包括为创新企业提供便利和降低与政府的沟通成本;发挥综合成本优势,凭借人才、资源、产业链、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全球资本。上海的努力不仅构建了“成本洼地”,更致力于将土地转化为效益裂变器,为企业带来当下红利和未来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4644.html

(0)
KennedyKennedy
上一篇 2025年3月2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