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秀才”退场,数字人“建国”开启围猎老年人模式 警惕!数字人“建国”围猎老年人新套路来袭

本文聚焦当下社交平台上出现的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数字人“建国”账号,介绍了其批量生成、带货盈利的情况,分析了该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如利用老年人痛点、打擦边球等,还探讨了监管难题以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包括完善规则、普及网络素养等。

曾在网络上红极一时的网红“秀才”退出了网络舞台,然而,数字人“建国”却悄然登场。据媒体披露,当下部分社交平台上,涌现出大量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数字人视频内容。这些数字人视频是批量生成的,它们有着明显的缺陷,语调生硬、表情单一,有时候甚至口型都对不上。但令人意外的是,它们却成功俘获了不少中老年“迷妹”的心。

当我们在某平台进行搜索时,会发现多达18个“建国”账号。这些账号的粉丝数量从几千到数万不等,其中有10个账号已经开通了商品橱窗,并且带货量十分可观。据该账号持有人透露,依靠“建国”账号,短短几个月就能赚到5万左右。原本成本只需30元的商品,在这里竟然可以卖到299元。

网红“秀才”退场,数字人“建国”开启围猎老年人模式 警惕!数字人“建国”围猎老年人新套路来袭

视频截图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些批量注册的“建国”数字人账号,走的其实是翻版“秀才”的路线。从人物形象的设计到话术的运用,它们都精准地瞄准了社交平台上的中老年群体。比如,它们标志性的口头禅“好姐姐”“宝贝姐姐”,听起来格外亲切,一下子就拉近了与中老年女性的距离。

这类账号具有高度相似的特征,它们有着相同的背景布置、相似的人物形象,甚至连坐姿和神态都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数字人播报的内容,涵盖了情感交流、国学文化、中医养生、休闲保健等多个领域。如此广泛的内容覆盖,总有一项能够击中老年人的痛点,从而吸引大量的关注。

并且,在躲避监管红线方面,这种模式显得更为“谨慎”。“建国”数字人账号持有人直言不讳地表示“内容是在打擦边”,还明确表示“决不能收大额红包”。甚至,少部分内容还会在不明显的位置,用小字标注“通过AI数字人打造”的字样。

但很明显,这种“数字人 + 情绪价值 + 低价商品”、专门针对中老年用户群体的视频带货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套路。这些数字人账号利用了老年人信息不对称和心理痛点,让老年人心甘情愿地投入真情实感和真金白银。而且,它们所制造的信息大多是大量重复的营销话术。

然而,从监管角度来看,目前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这些数字人视频和之前出现的“AI靳东”情况并不完全相同,很难直接将其定性为“欺诈”。如何强化对这一模式的监管,还需要平台进一步明确规则,完善相关治理措施。

我们应该看到,这类依靠数字人的新型引流、带货模式的出现,是当前AI应用不断普及的产物。如今,数字人的批量制作成本已经非常低,文案也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AI大模型快速生成,这使得此类模式很容易被复制。可以预见,这将成为数字人愈发普及后视频内容监管必须面对的一个新挑战。

今年9月1日起将实施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规定,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要显著标识。那么,数字人带货的规范边界到底在哪里?批量上线的数字人带货模式是否应该得到限制?对于包括数字人在内的AI生成内容的标注,如何做到更醒目?这些问题都需要有更明确的标准。

另外,这类瞄准中老年受众的内容越来越多,而且屡屡奏效,这也提醒我们,关于中老年群体的网络素养普及工作要跟上。比如,可以将如何识别AI生成内容和一般的引流、带货套路,纳入对老年人的关爱行动之中。

同时,在当前的视频化时代,作为子女,应该给予老年父母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要有意识地防止套路化的视频内容抢夺老年人的注意力、钱包乃至“心智”。有些数字人视频就是利用老年人思念子女的心理来引导互动,让老年人“上钩”。

总之,对于不断涌现的“建国”数字人账号,平台治理规则、数字人应用规范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不仅涉及商业营销的伦理问题,更关乎中老年群体的上网权益。我们要共同努力,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4792.html

(0)
NelsonNelson
上一篇 2025年3月2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