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合肥包河区大圩镇,深入报道了其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从多元产业兴起拓展增收版图,到数字赋能提升基层管理效能,再到整合资源解锁群众共富密码,全方位展现了大圩镇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创新实践。
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庐州大地处处焕发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3月16日,走进合肥包河区大圩镇数字化种植工厂,只见几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将刚采摘下来的串收番茄小心地装箱打包。这些看似普通的番茄,实则是凝聚着科技力量的“科技果”,它们即将搭乘冷链快递的快车,销往省外市场。
日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磅发布,其中首次提出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崭新概念,并着重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近年来,凭借着“大圩葡萄”的响亮名号而声名远扬省内外的大圩镇,正积极响应号召,投身于“二次创业”的热潮中。全力开拓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升级,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动人画卷正徐徐展开。
瞧那一串串红彤彤、沉甸甸的串收番茄,挂满枝头,宛如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红灯笼,甚是喜人。
新项目:多元产业兴起,拓展农业增收版图
大圩镇除了闻名遐迩的葡萄,还有哪些特色产业呢?在磨滩村芦笋种植基地,一棵棵茁壮成长的芦笋给出了答案。去年6月,作为“圩美新农人”助农共富项目,一个占地260亩、拥有174个大棚的芦笋种植基地正式开工建设。如今,首批90个大棚内的有机芦笋已零星上市,便被知名农企以订单的形式“锁定”。芦笋种植基地项目技术负责人陆彬介绍道:“目前有机芦笋的长势十分良好,预计在三四月份将批量上市。第一年亩产能可达1500至2000斤,产值预计在150万元左右。”
“这是我们从江苏无锡宜兴市引进的种植项目,我们看中的是芦笋种植背后的时间链和产业链。”大圩镇农业农村办主任王民华说道。芦笋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通常从第三年开始进入丰产期,可连续稳定收获10至15年,每亩大棚年收益预计约3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市级衔接资金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王民华介绍:“项目建成运营后,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不低于125万元的收入,显著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实力,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项目的落地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土地流转有了收入,基地还能创造80个左右的就业岗位,助力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有效提升了生活质量。”
在大圩镇数字化种植工厂,那一串串红彤彤的串收番茄同样给出了精彩的答案。进入种植温室前,人们需要穿上白大褂,进行手部及全身消毒,以确保温室环境的洁净。温室内,工人们正熟练地进行疏果、打老叶等工作,成熟的串收番茄挂满枝头,仿佛在等待着人们的采摘。该种植工厂基地总经理汪涛介绍,项目一期占地2.5万平方米,建设了2.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玻璃温室,综合运用了全天候气候控制、多元素定性定量施肥控制等十大现代农业科技技术,实现了科学管理与精准种植。据悉,这里的串收番茄以订单形式销售,除了供应合肥及周边地区,还畅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新平台:数字赋能治理,提升基层管理效能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发挥县乡国土空间规划的空间统筹和要素保障作用,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那么,大圩镇38平方公里的区域该如何进行高效管理呢?位于大圩镇游客接待中心一楼的“智慧大脑”——数字大圩运营平台给出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去年,大圩镇联合中国电信打造了数字大圩项目,构建了一个指挥调度平台和四个智慧应用阵地,积极探索解决城镇转型升级中的治理难题。如今,依托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数字大圩运营平台以其高效、便捷的特性,为大圩镇基层治理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2024年5月,“一次尝遍合肥美食”第二季在磨滩旅游度假区盛大举行,三天时间便吸引了超24万人次打卡。“花园大道停车场已满,志愿者注意引导车主前往巢湖南路停车场……”面对巨大的人流量和车流量,那几天,大圩镇平安法治办公室主任丁德庚常常守在大圩景区管理调度平台前。他表示:“借助平台24小时智能监控系统和无人机巡航等‘黑科技’,可以实现高效、精准的远程调度,有力保障了游客的游玩体验。”
“金葡萄家园B区林老先生家的卫生间20个小时没有开门记录了,需要派人上门查看。”大圩镇金葡萄社区工作人员收到数字大圩运营平台的通知后,迅速与楼栋长前往现场,确认无恙后才放心离开。独居老人是大圩镇重点关注的群体,近年来,辖区独居老人家中冰箱门、卫生间等常用位置安装了“智能门磁”,通过数字大圩运营平台实现“云守护”。这一创新举措荣获了“智慧合肥最佳金点子”荣誉。如今,通过数字大圩运营平台,可实现吃喝游玩“一键搜”、火情隐患“主动揪”、智慧产业“一网兜”、车辆违停“语音报”、渣土车辆“逐个筛”、国土监测“千里眼”、自动巡检“随机拍”。该平台还链接了大圩镇岗区各小区平安小区监控、高空抛物、梯阻、智慧门磁以及防溺水监控,覆盖了独居老人守护、电动车违规上楼源头治理、生产垃圾池日常清运考核、防汛抗旱调度等工作,实现了微治理与大民生一屏统管、集成高效。
如今的大圩镇,已逐渐成长为合肥近郊游客的首选之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新思路:整合资源,解锁群众共富密码
大圩居民“洗脚上楼”后,如何实现致富梦想呢?近年来,大圩镇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之路,组建了1个镇级合作社联社和15个村级合作社。通过党组织书记“一肩挑”“两委”成员与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模式,推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去年,全镇15个村累计实现经营性收入1127万元,全部完成“强村”目标,其中5个村更是成为了“百万元强村”。
1月21日,在大圩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成果发布会上,安徽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磨滩村、沈福村的股东代表高兴地收到了分红证,大圩镇首批强村公司正式揭牌。日前,合肥市耕地保护工作成绩突出地区名单公布,大圩镇迎河村、东林村获通报表扬。2月26日,在大圩镇东林村,几台挖机正忙碌地整合小块耕地,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大圩镇开展农田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建设规模2047.35亩。东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史智松表示:“通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工程布局、田间道路、农电配套建设等工程,将打造‘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土肥沃、结构优、环境美’的农田环境整治项目区。”
观棋心有全局,落子精细布局。大圩镇将继续坚定不移地锚定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以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强大动力,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加快实现“全域景区、共富乡村”的崭新图景。
本文围绕合肥大圩镇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实践展开,详细介绍了其多元产业项目、数字治理平台以及党建引领合作社等举措,展现了大圩镇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升基层管理效能和促进群众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大圩镇以创新为驱动,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