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邑县柏林镇北刘家庄村的返乡青年管庆光,11年前承包山地养殖跑山猪的创业故事。他从连续亏损到实现盈利,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探索出一条成功的生态养殖之路。
管庆光所养殖的跑山猪,需要一年时间才能长到200斤。(资料图)
假如给你一座荒山,你会有怎样的规划呢?11年前,平邑县柏林镇北刘家庄村的返乡青年管庆光来到了蒙山。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承包下1500余亩山地,开启了养殖跑山猪的创业之旅。在猪肉市场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下,他所养殖的原生态跑山猪却逆势上扬,价格不降反升,平均售价达到了68元/斤。
3月14日,山间被一层雾霭所笼罩,上山的路异常陡峭,每走一步都容易滑倒,行走起来格外艰难。然而,在过去的11年里,无论顶风还是冒雨,管庆光在这条通往山上猪舍的路上已经走过了无数遍。
管庆光正在仔细查看黑猪的长势情况。
管庆光并不是一个健谈的人,他只是默默地攀爬着山路。在沿着山间曲折的小路向上走了百余米后,他伸出手,指着一处密林说道:“我的猪舍就在那上面!”
2014年,原本在省城济南工作的管庆光,带着21头沂蒙黑猪,毅然扎进了蒙山深处,踏上了生态养殖的道路。那时的他,才大学毕业四五年,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管庆光略带自嘲地回忆起返乡创业之初的情景:“从山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又回到山里养猪,我是头一个。”
管庆光说:“我是到多地进行了深入调研后,看到了生态养殖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才做出了这个决定。”然而,意气风发的他在起步的三年里却过得无比艰难。连续的亏损让他感到无比无力,“成品猪卖不出去,就得继续养着,养得越肥越不好卖。人家都说我是自讨苦吃。”
正所谓不破不立。管庆光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索性从济南租了辆大巴车,拉着满车的人来到山里。这些人在观景的同时,还能免费品尝猪肉。来的有他的熟人,也有熟人的朋友,一车又一车。管庆光就是想让大家亲眼看到猪群的生长环境。毕竟,在山中散养的沂蒙黑猪,其品质就是他最大的底气。
通过这种方式,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到了2018年的中秋和春节,管庆光终于看到了曙光。这两个节日期间的销售额,让他平了账。2019年,他辞去了工作,拿着手中的全部积蓄,开始全职投入到养猪事业中。
猪舍分布在主干道的左右两侧,沿着石壁顺势搭建而成。拐进主干道的第一个岔口,眼前的视野豁然开朗。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黑猪,在稍缓的石壁上打着盹、拱着泥,不过这仅仅是一小部分猪群。
记者问道:“去年卖了多少头猪?收入多少?”
管庆光回答:“去年宰杀了1000多头,纯收入超百万元了。”在最近的三五年里,管庆光在济南、临沂等地都开设了销售门店。随着销售渠道逐渐通畅,他也将猪群的规模一点点地扩大。如今在他的养殖基地,存栏量最高时可达1200余头。
转回主干道后,上行的山路变得愈发陡峭。记者跟在管庆光身后,一步一步地慢慢前进,和他的对话也时断时续。
记者问:“你一年上山多少趟?平时住在山里吗?”
管庆光说:“没数过,但一天至少要跑五六个来回。前几年住在山里,这两年雇了两个工人,我主要跑销售。”
记者又问:“这么陡的路,卖猪的时候怎么运下来?”
管庆光无奈地说:“得先把山上的猪往下赶,再一只一只地装进运猪车里,可不少费劲。”
走完这一趟,用了半个多小时,记者早已气喘吁吁,而管庆光却早已习以为常。歇息的时候,记者继续和他攀谈。
记者问:“准备把猪群发展到多大的规模?”
管庆光回答:“在保证品质的情况下,这里最多可容纳3000头。”
记者接着问:“你的两个门店能消化这么庞大的数量吗?”
管庆光自信地说:“只要解决了信息闭塞和渠道不畅问题,销路不用担心。真正有机的优质猪肉,不光城里的老百姓需要,农村人也舍得花钱买!现在县城周边的销量也不容小觑。”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管庆光和工人把南瓜、玉米等打好的谷物粗粮,倒在猪食槽里。散布在山石间的黑猪一拥而上。记者赶着在天黑之前下山,而管庆光则一头扎进石山里,去搜寻还未赶来吃食的黑猪。
返乡青年管庆光承包山地养殖跑山猪的创业故事。他从最初的连续亏损,通过让消费者了解猪群生长环境打开销路,到如今实现盈利并扩大养殖规模。他的成功不仅体现了坚持和创新的精神,也证明了生态养殖的良好前景。本文总结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4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