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考研教培行业“名师”人设崩塌的现象,以田静、何凯文等人为例,揭示了他们在考试成绩、学历背景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探讨了教培行业网红营销、过度“造神”的乱象,以及这种现象对考研学生和教育本质的影响。
在考研教培领域,又有一位“考研名师”的人设轰然崩塌。时间回溯到去年年底,那位被称为“考研名师”的田静,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中的“英语一”科目。然而,考试结束后,她却以“未答题仅看题”为借口,拒绝公布考试成绩。这一行为瞬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大众对她的真实能力开始产生质疑。
紧接着,当面对外界对其教育背景的质疑声时,田静在社交平台上悄悄删除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院校的相关信息。尽管目前还无法确凿认定她编造学历,但这种不坦诚的做法,难免会让人觉得她“做贼心虚”。
这是田静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内容。
无独有偶,此前同样参与考研的“考研预测帝”“长难句王者”何凯文,也曾闹出成绩造假的风波。他一开始公布自己的英语成绩为89分,可在网友和同行的层层质疑之下,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实际成绩只有71分。这一闹剧的结局是,何凯文所服务的机构决定暂停他参与的所有授课和讲座活动。
一个用粗糙的P图手段制作假成绩单,另一个甚至连真实成绩都不敢公布。这些“考研名师”的拙劣操作,就像一场接一场的闹剧,不断地“打了自己的脸”。在如今这个热衷于“造星”的教培行业里,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动辄坐拥几百万、上千万的粉丝,是不少考研学子心目中的偶像。用“塌房”来形容这些教培从业者人设崩塌、形象败坏的场景,再贴切不过了。
教培老师愿意亲自“下水”参加考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了他们对自身实力的信心,同时这也是他们吸引潜在学生关注的一种方式。何凯文就曾宣称自己每年都会参加“英语一”考试,成绩最高达到88分,最低也有82分。然而如今,他此次成绩造假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那么他之前所宣称的成绩的真伪,恐怕也要大打折扣了。
客观地说,我们没有必要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他们个人的应试水平简单地划等号。在现实中,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教培机构的老师,有不少能够培养出优秀学生的老师,他们自身的考试成绩未必突出,学历背景也未必十分耀眼。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考研造星工厂”不能把谎言当作营销的素材,考场更不是“教培名师”上演真人秀的片场。
在网红经济盛行的时代,很多寻求教培服务的考生,确实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带网红气质的“名师”。与其说他们是看中了这些培训从业者的学问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不如说他们更看重这些“名师”能给学生提供的情绪价值,让考生们“相信”报班后能有神奇的效果。
在这些“名师”的鼓动下,考研培训圈甚至出现了“拉踩”等饭圈才有的不良现象。此次几位“名师”的翻车事件,正是源于同行之间的举报。这些考研培训圈的“混战”,也让公众对教育工作者温文尔雅的形象期待落了空。
在田静所服务的培训机构网店上,还曾一度出现“田静的脑子”等奇特的销售链接。目前,一款名为“张宇的脑子”的商品仍在正常销售,商品内容显示:“拍下后自动长到你脑子上,用过都说好,150分好苗子。”张宇是该机构的考研数学主讲老师,据商品详细页面介绍,类似商品实际上是优惠券。
在信息相对透明的当下,这种网红卖萌式的营销方式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吸引人们的眼球。但如果过度“造神”,把所谓的“考研名师”捧上神坛,不仅会产生虚假宣传的风险,还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有可能让学生接收到错误的信息。
在考研竞争依旧激烈的当下,教培行业的兴起反映了社会的需求。然而,考研并非学习的目的和终点,无论是把考研“高考化”,还是认为考研成功就是“上岸”的想法,都不是正确的观念。把“考研名师”当成“摆渡人”,无疑放大了培训的意义,也解构了高等教育的价值。
未来,研究生教育将更加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无论是侧重于培养科研能力的学术型硕士,还是侧重于为行业输送人才的专业型硕士,都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不少招生院校也越来越反感教培机构传授的应试套路,在专业考试尤其是面试环节,更注重选拔有创造力、有执行力的考生。
网红营销式的教培模式,就像是把学生放在一条条流水线上,只知道灌鸡汤、讲段子,根本无力传授真正有价值的方法,还会助长学生极化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教培模式注定走不长远。
本文通过田静、何凯文等“考研名师”人设崩塌的案例,揭示了教培行业存在的成绩造假、虚假宣传、过度“造神”等乱象。这些乱象不仅违背了教育本质,还可能误导学生。同时指出考研不应被过度功利化,未来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网红营销式教培难以长久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4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