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文晏导演时隔八年推出的新片《想飞的女孩》,介绍了影片以一对表姐妹在困境中相互扶持为故事主线,引发观众热议。深入探讨了影片的创作背景、叙事方式、类型创新,以及导演想通过电影传递的女性成长与力量等内容,还提及导演未来的创作方向。
2017年,文晏执导的电影《嘉年华》惊艳亮相。这部影片精心设置了两个女孩的故事线,将镜头紧紧聚焦在未成年少女受到伤害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上。一经上映,它不仅斩获了众多奖项,相关话题更是在社会上掀起了广泛的讨论热潮,引起了大家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时光悄然流转,八年之后,文晏导演带着全新力作《想飞的女孩》强势归来。这部影片由刘浩存、文淇领衔主演,依旧围绕两个女孩的经历展开故事。不过这次,它讲述的是一对表姐妹在困境中彼此扶持、相互取暖的动人故事。影片上映后,迅速引发了观众们的热烈讨论。有的观众觉得影片的叙事节奏过于跳脱,让人难以跟上剧情的发展,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也有不少人对文晏导演在类型融合上的大胆尝试表示赞赏,认为这是一次新颖的创作。
这八年的时间,对于文晏导演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是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还是不断探索与突破的过程?近日,文晏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的专访,在访谈中畅谈了影片背后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一张照片,两个家庭的故事
文晏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习惯,每拍摄一部电影之前,她都会先进行一场深入的社会调查,《想飞的女孩》也不例外。
2018年,文晏前往重庆采风。在那里,她采访了一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朝天门服装市场做生意的家庭。那个时候,做生意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服装生意的人们会从广州进货,然后在自家的小作坊里加工服装,最后拿到朝天门市场售卖。当时,下海做生意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些人就像一批勇敢的冒险者,他们的生活也因此充满了起伏与动荡。而这,便是文晏创作这个故事的最初起点。
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文晏看到了许多那个年代的家庭照片。照片里,除了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色彩斑斓、充满时尚感的时装外,还有很多可爱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趴在布料堆上甜甜地睡着了,有的站在凳子上帮妈妈一起叫卖。由于父母忙于生意,根本无暇照顾他们,而且还时常搬家,导致这些孩子在孤独中慢慢长大,童年充满了不安定的因素。并且,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最亲近的伙伴可能就是表姐妹、表兄弟。
就在这次采风中,一个女孩向文晏讲述了自己和出生在父母吸毒家庭的表妹之间的故事。
最让文晏感到震撼的是一张照片,照片中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手臂上文着一只乌鸦。这个画面深深地震撼了文晏,让她久久不能平静。她忍不住去思考,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为什么会选择将这样一个象征黑暗的图案文在自己的手臂上呢?她的内心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和挣扎,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文晏分析,这绝不是那种“过得好好的,没事去文身”的情况,而是这个女孩内心深处的黑暗和绝望的外化表现。
于是,文晏决定将视角聚焦在一对表姐妹身上,通过她们的故事来展现那段独特的岁月。她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激励那些深陷困境的女孩,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如果有能力伸出援手,或许生活中可以少一些遗憾。
重复自己是懒惰的表现
在电影中,田恬(刘浩存 饰)与方笛(文淇 饰)是一对表姐妹,她们曾经拥有过美好的童年。后来,方笛在母亲经营服装作坊失败后,离家成为了一名武打替身演员。而田恬则留在家中,意外成为了单身母亲。面对染毒父亲的索求和犯罪团伙的报复,田恬最终投奔了方笛。命运的安排让她们再次重逢,生活轨迹也再次交织在一起……
拍摄《想飞的女孩》时,文晏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讲述一个基于真实人物原型的二十几岁的人生故事,同时还要避免使用传统老套的叙事方式。她希望这个故事能与当下产生连接,展现出一对姐妹之间深厚的情感、她们面对困境时的努力,以及与大时代的关联。
最终,文晏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两条时间线交叉叙事:一条是田恬人生最后三天的故事,另一条是她成长二十多年的时间线。这种叙事方式帮助电影更好地呈现了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关系,让观众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时代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除了叙事方面,《想飞的女孩》在类型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融入了武侠、犯罪等元素。影片上映后,引发了观众们的热烈讨论。有观众表示,《想飞的女孩》和《嘉年华》相比,虽然同样都是关注女性的真实处境,但这部影片更加商业化了。
对此,文晏认为,每次拍电影都是一次冒险,突破才是电影创作的核心。从前期采风到影片上映,《想飞的女孩》历时整整八年。谈及这八年来自己身上的变与不变,文晏称,有些本质的东西以及内心的追求没有改变,但在电影创作上,她不愿意重复自己。因为在她看来,重复自己是一种懒惰的表现,“我觉得每一部戏我都尽可能去探索一些不同的可能性,可能变化才是不变的东西,才是我的本性。”
希望呈现真实的女性互助
熟悉文晏的观众会发现,在《嘉年华》和《想飞的女孩》这两部电影中都有符号式的隐喻表达。比如在《嘉年华》中,梦露雕像象征着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而在《想飞的女孩》中,则有很多关于“飞”的意象和单场戏,还有关于“乌鸦”的隐喻。
文晏表示,在《山海经》里,“乌鸦”叫“金乌”,是神秘的吉祥之鸟,“但在我们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不知怎么的,它就变成不吉祥的、被嫌弃的鸟类了,这跟女性历史似乎产生了某种微妙的互文。”
在影片结尾,文淇饰演的方笛站在城墙上拍戏时,突然向后坠落,然后真的飞了起来。文晏想借这场戏讲述女性的绝地反击与涅槃重生。此前拍摄戏中戏时,方笛身上的威亚就像盔甲一样沉重地绑在了一个女性的身上,而当田恬在大海中消失后,方笛穿上她的红毛衣,象征两人合二为一。当她站在城墙上时,方笛不仅代表自己,也代表田恬和所有女性。最后,方笛以武侠动作片的方式“飞翔”,冲破束缚、实现自我。
文晏希望通过这部电影传递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成长与力量。她通过不同代际的女性角色(如方笛、田恬和妈妈田利华)展现女性在家庭中的牺牲与觉醒。在她看来,老一辈女性受传统观念束缚,常常牺牲自我成全他人,但她们逐渐意识到只有拥有独立人格才能真正帮助别人。
文晏强调,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女性都应保持冲破困境的愿景,并为之努力。电影中的女性角色通过自身的奋斗,展现了冲破困境的可能性。而真实的女性互助,即是这种在困境中的互助。
其实,过去八年文晏不只做了《想飞的女孩》这一部电影,她同时还开发了好几个项目。其中有一个针对发生在民国时期的川西平原传奇故事,文晏曾专门到成都、绵阳、宜宾、泸州等地采风。她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和社会学调查,试图还原那个时代的风貌。
在文晏看来,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并不是局限于只拍摄女性题材的电影,她也对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感兴趣,未来也会涉猎不同类型的电影。她认为,女性导演不应局限于某一类议题,而是可以像凯瑟琳·毕格罗(《拆弹部队》导演)等女性导演一样,拍摄战争、历史等多样化的题材。
文晏导演时隔八年推出的新片《想飞的女孩》,从影片的创作背景、叙事方式、类型创新、隐喻表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展现了文晏导演在电影创作上不断探索与突破的精神。同时,影片也传递了女性在困境中相互扶持、成长与冲破束缚的力量。此外,还提及了文晏导演未来会涉猎不同类型电影的创作方向,体现了她多元化的创作追求。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4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