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桑给巴尔25岁青年赛义夫·哈桑·姆巴鲁克从被确诊耐药性肺结核到在中国医疗队帮助下康复的故事,同时介绍了桑给巴尔结核病防治现状以及中国医疗队在当地的援助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我要和全世界(已经痊愈)的人一同欢呼!”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25岁的赛义夫·哈桑·姆巴鲁克日前面对记者,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这份轻松,是他历经艰难后才换来的。
仅仅5个月前,姆巴鲁克的生活还被阴霾笼罩。那时的他被确诊为耐药性肺结核,病情十分严重。而中国第34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的及时出现,就像一道光照进了他黑暗的世界,为他带来了康复的转机。
姆巴鲁克回忆道:“那时我持续咳嗽、头痛,一直以为只是普通感冒。”起初,当地卫生中心诊断他患了肺炎,可连续数周的治疗却没有任何效果。反复的病痛折磨和对未知病情的恐惧,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直到朋友建议他前往纳兹莫加医院寻求中国医生的帮助。
“他们的诊断结果是耐药性肺结核,我被立刻安排住院治疗。”姆巴鲁克说道。在中国医生的悉心照料下,他接受了系统的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
如今的姆巴鲁克精神饱满,已经完全恢复了生活能力。他还经常鼓励身边的人要重视肺结核的早期症状:“别害怕,结核病是可以治愈的,只要尽早就医、坚持用药。”
纳兹莫加医院心胸外科医生拉希德·哈桑·阿里介绍说,桑给巴尔结核病患者众多,涵盖了从儿童到老人的各个年龄段。然而,由于偏远地区缺乏专业人员和诊断设备,不少患者等到确诊时病情已经相当严重了。
“好在中国医疗队帮助我们填补了空白。”阿里感慨地说。他曾在中国黑龙江佳木斯大学接受了3年的专业培训,如今与中国医生密切合作,共同开展结核病诊疗、技术培训等工作。
“以往我们连支气管镜都没有,是中国医生带来了第一台,并教我们如何进行呼吸道疾病内窥检查。”阿里说道。
中国第34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队长陈炜介绍,坦桑尼亚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近年来,虽然政府和国际组织在结核病防控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但早期发现率仍然较低。
“有些偏远地区的患者由于医疗资源匮乏无法及时确诊,导致病情恶化。”陈炜说,“不规范使用抗生素也导致耐药性结核病增加,进一步加大了治疗难度和成本。”
为此,中国医疗队在提供临床支持的同时,还引入了肺穿刺活检等先进设备与技术,大大提升了结核病的检出率与诊断精准度。与此同时,他们还定期为当地医护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了当地的整体医疗水平。
“我们不仅在医院诊治患者,还走进社区开展义诊和健康宣传,帮助公众提高防病意识。”陈炜说,“中国与坦桑尼亚在结核病防治方面的合作,是技术层面的援助,更是理念与责任的传承。”
据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数据显示,坦桑尼亚的结核病发病率从2015年的每10万人306例下降至2023年的183例,降幅达40%,结核病相关死亡人数也从2015年的5.8万人降至2023年的1.84万人,下降了68%。
今年的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以“是的!我们可以终结结核病流行:承诺、投入、行动”为主题。世卫组织呼吁各国政府加强卫生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扩大结核病服务的可及性,强化筛查、诊断、治疗和营养及心理支持,关注弱势群体,携手终结结核病流行。
本文通过讲述姆巴鲁克的康复经历,展现了中国医疗队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抗击结核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医疗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水平,还通过培训和宣传,增强了公众的防病意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坦桑尼亚的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与坦桑尼亚在结核病防治方面的合作,体现了国际间的互助与责任,为全球抗击结核病做出了积极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Ste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4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