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新驱动下的全球投资首选地 上海投资热:解锁未来发展新密码

本文聚焦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深入探讨了上海在创新驱动下成为全球投资者布局未来首选地的多方面优势。从城市定位、产业项目落地、全球经济背景下的竞争力,到重点产业布局、年轻人创新创业环境以及投资促进服务等维度,全面展现了上海为投资者提供的广阔机遇和良好发展生态。

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中,由创新驱动的中国资产价值重估已逐渐成为全球市场的广泛共识。上海,作为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正积极推出涵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一揽子“上海机遇”,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的目光,俨然成为他们布局未来的首选之地。

3月25日,备受瞩目的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暨“投资上海”活动周开幕式盛大举行。上海市市长龚正发表致辞,他指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更是世界观察中国的关键窗口。上海正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这一主攻方向,不断提升城市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力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同时,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致力于打造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并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力打响“投资上海”这一品牌,持续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上海以开放的胸怀、创新的思维和包容的气度,诚挚欢迎海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共同成就事业、实现梦想。

在此次大会的会场内外,“布局未来”成为全球投资者们频繁提及的关键词。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大会上明确表示,上海是全球企业布局未来的首选地。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演讲时佩戴着一副StarVAir2智能眼镜,并且全程“脱稿”。这副眼镜的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及核心供应链都位于上海,充分体现了上海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强大实力。安永大中华区业务主管合伙人毕舜杰也向第一财经透露,在上海这样的创新枢纽,投资者获得的不仅仅是市场准入的机会,更是能够参与定义未来的难得机遇。

全球投资者的资金流向,从另一个角度清晰地反映了他们的选择。在此次大会上,共有21个重点产业项目成功落地,这些项目主要聚焦于先进材料、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领域。回顾2024年,上海落地亿元以上项目多达1925个,总投资超过1.1万亿元,其中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重大优质项目占比达到40%。

上海:创新驱动下的全球投资首选地 上海投资热:解锁未来发展新密码

主办方供图

提前布局未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3月17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最新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将2025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由3.3%下调至3.1%,2026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由3.3%下调至3%。然而,此时全球资本市场“东升西降”的交易趋势逐渐升温,由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中国创新所激发的积极情绪正进一步向更多行业扩散。

毕舜杰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今天,上海的竞争力不仅源于其提前布局的‘国际视野’,更在于其不断加码的‘中国机遇’。”上海作为全球资本布局的核心枢纽,其吸引全球投资的竞争力并非仅仅依靠单一要素的积累,而是体现在营商环境、前瞻性政策、产业生态、人才密度、金融服务能级以及双循环枢纽功能等多方面优势的深度融合。

作为上海十大优秀全球招商合作伙伴之一,安永在过去一年里,积极推动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专业服务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十家外资机构意向落户上海。毕舜杰还指出,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绿色科技、5G通信、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了丰富的投资机遇和创新生态。特别是DeepSeek等本土AI企业取得技术突破后,国际投资者的关注焦点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从传统的“成本优势”转向更具价值的“技术、政策、市场”并驱的协同生态。这种转变催生了良性的发展循环:技术突破吸引资本加持,资本助力加速市场验证,而广阔的市场空间又为技术创新提供持续动力。这种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变现的闭环,为投资者提供了独特的价值增长曲线。

奥的斯全球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朱蒂·马克斯(Judy Marks)表示,“任何一家电梯公司如果不在上海进行投资并取得市场成功,都称不上真正的成功。”上海拥有超过35万台电梯,是世界上存量在用电梯数量最多的城市,因此也拥有世界上规模领先的电梯持续维保服务市场。此外,上海以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而闻名,能够满足创新业务的需求,是研发中心的理想投资地。而且,上海还以推动技术试点项目的政策而著称,在电梯按需维保方面,上海是中国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朱蒂·马克斯相信,当他们的全球研发中心在人工智能 按需维保场景上取得技术突破时,上海也将是进行试点的理想城市之一。

上海一直是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首选地。今年以来,已有多家跨国企业宣布加码在上海的布局。丰田汽车公司宣布在上海独资设立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公司;德国光电行业巨头蔡司宣布在上海购地自建大中华区总部综合园区。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高地,上海的诸多开放举措为全球投资者带来了发展机遇。勃林格殷格翰(BI)中国生物制药业务负责人臧雨果向第一财经表示,位于上海的勃林格殷格翰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已具备参与中国正在推进的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改革试点的条件。他们也正在积极和一些国内创新药企进行讨论,希望以新的生产模式,加快创新药品惠及广大患者。2025年是BI进入中国市场30周年,臧雨果表示,BI始终将中国视为重点市场与创新高地,过去五年在华研发投入已超33亿元,计划未来五年达约50亿元。

李书福也表示,吉利控股集团早在20年前便选择了上海,上海早已成为吉利科技转型与全球化战略的“加速器”。未来,吉利将持续加大在上海的投入,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醇氢生态等前沿领域,助力上海打造全球领先的汽车产业创新生态集群。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的“技术—经济”周期正在逐渐酝酿。上海又将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哪些布局未来的机会呢?大会上发布的2025上海重点产业布局图,为全球投资者指明了方向。该布局图涵盖了前瞻部署的10条重点产业链、首批“市区协同”千亿产业集群以及14个区级主导产业特色赛道集聚区。

上海:创新驱动下的全球投资首选地 上海投资热:解锁未来发展新密码

主办方供图

目前,上海前瞻部署的10条重点产业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时尚消费品、新能源及绿色低碳、先进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已全面形成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为全球投资者打造了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去年9月上海发布的首批11个“市区协同”千亿元级产业集群,规模在千亿基础上持续壮大,同时,产业基金、平台机构、高校科研院所、扶持政策等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度和创新浓度持续提升。此次,上海又发布了14个区级主导产业特色赛道集聚区,涉及新一代电子信息、超高清视听、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能软件、机器人及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同时为企业提供1500万平方米“筑巢空间”、500亿投资的37个“引凤场景”,面向全球揭榜挂帅,广纳全球优质企业与创新资源。

上海从2018年率先发布第一版产业地图以来,已经过去了7年。在这期间,上海持续保持战略敏捷,不断优化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布局,营造更好的产业生态,推动新增投资在链上汇聚,在集群中发展。本次大会落地项目之一的上海超导董事长马韬告诉第一财经,上海推动高温超导产业始于2011年,当时材料从制备到应用都不完善,但是上海就开始布局做产业了,体现出很强的预判性。目前,上海有全球运行时间最长的超导电缆应用项目,并在打造核聚变未来产业,上海超导是这些未来产业的材料底座。

上海市经信委综合规划处处长陈斐斐对第一财经表示,“以往我们的产业地图,蓝图多一点,今年的产业地图既是规划的蓝图又是施工图。”筑巢空间是这些重点区域今年要拿出来实实在在招商的空间,重点场景都是实实在在的市场投资机会,向创新创业者开放一个市场投资的清单。全球投资者可以按图索骥,精准定位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生态和产业链当中。

上海作为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凭借其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建设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了年轻人创新创业的乐土。在这里,每天有超过2000家企业注册成立。上海市投促办(市经信委)主任张英表示,“上海科创资源丰富,是年轻一代创新创业的热土。我们瞄准新领域新赛道,鼓励更多年轻人在产业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在城市发展中‘创大业、展宏图’。”

上海御风未来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谢陵告诉记者,在中国从事“空中出租车”eVTOL研发并实现首飞的5家公司里,有4家是在上海诞生的,上海是国内eVTOL企业最为集中的城市,企业间的互动合作能够促进技术成果快速转化,加速产品迭代和创新。他还表示,“eVTOL产业链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航空产业链具有高度关联性,可利用动力电池、电控、通信、动力分布技术,支撑eVTOL在航空电动化领域‘弯道超车’。”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不仅帮助特斯拉在中国实现了本土化率超过95%,也为eVTOL形成了一个高效协同的产业集群。

日益完善的产业生态为年轻人提供了更有竞争力的创新环境,同时,上海聚焦产业新要素,为海内外投资者、创新创业者提供了极强的综合成本优势。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主任、教授郭斌撰文称,技术创新不仅需要发展技术本身,还需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并解决成本和品质稳定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既依靠企业自身,还需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虽然上海在土地、用能等方面难言绝对低成本,但瞄准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上海强化智算、语料、绿电、场景、平台等创新要素供给,形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综合成本优势。

3月17日发布的《上海市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提出,每年设立一定规模的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支持初创型企业、创新企业平台、专业服务机构等优惠使用智能算力、语料库等资源。若干措施还提出了一系列降低融资成本的举措,比如“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将算力和语料作价入股开展多元融资”。达观数据创始人陈运文告诉记者,该公司每年租用算力达千万元,此前都是把算力用于增信,通过银行授信方式融资。一旦允许作价入股,他表示,这会对科技企业发展带来帮助。

在上海市工业劳动生产率排名全国城市第一、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15年排名全国第一的基础上,近年来上海瞄准企业关心的投资成本、直接成本、融资成本、转型成本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揽子降本增效举措。2024年5月出台的工业降本增效“17条”,为工业企业降低用能、土地、贷款等成本超520亿元,其中用电成本下降8%,用地成本下降7%。张英表示,“今年我们还将加大力度,在去年基础上再降百亿元。”

与此同时,上海还通过全面优化投资促进服务,打造国际一流投资环境、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支持全球企业在上海投资展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全面推进,打破了过去各地拼土地、拼税费、拼补贴的“内卷式”招商格局。上海进一步引领了投资促进模式之变,构建起“1 6 20 X”投资促进工作体系,形成全市招商网络“上下贯通”工作格局。对于企业而言,从招商引入到项目落地,再到高效审批与服务升级,都能够快速融入城市发展,实现茁壮成长。

张英还表示,上海正加快构建“3公里中小企业服务圈”,面向新兴领域、未来产业的“高估值”“种子型”中小企业,建立独角兽、瞪羚企业潜力库,分级分类精准施策;同时,推动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更好助力各类高成长企业向“新”而行、向“专”发展、向“特”发力、向“高”成长。除了给企业量身定制的支持,在去年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基础上,上海今年又推出2个500亿级基金。其中,产业转型升级二期基金为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先进制造业企业提供助力;国资并购基金矩阵,则涉及国资国企改革、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民用航空、商业航天、文旅消费等领域。华兴资本首席执行官王力行对第一财经表示,华兴资本与这两个基金都有深度合作。此前华兴资本上海总部已投资40家企业,投资规模超40亿元,未来还将在人工智能尤其是具身智能方面加大投入。

让企业获得匹配的资源,解决必需的难题,看到发展的前景,这是上海始终强调的“客户”思维,也是实现企业“引得来、留得住、成长好”的通盘布局。

本文围绕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全面阐述了上海在吸引全球投资方面的显著优势。从城市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到产业项目的落地和布局,再到为年轻人创新创业提供的良好环境以及对企业的全方位支持,都充分展现了上海作为全球投资者布局未来首选地的魅力。上海凭借创新驱动、完善的产业生态、综合成本优势和优质的投资服务,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和资本,有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更大的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meliss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5029.html

(0)
melissamelissa
上一篇 2025年3月2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