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他人帮助:通往幸福的简单秘诀

本文围绕接受他人善意这一主题展开,通过讲述一位年长亲戚“只给予不索取”的事例,引出不接受他人好意其实是一种自私的观点,阐述了接受善意对改善人际关系和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还提及求助要合理以及如何对待他人善意等内容。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善意的给予和接受有着不同的态度和理解。美国《大西洋月刊》3月20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标题为“要想变快乐,就请别人帮忙吧”,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回想起年轻时,我有一位年长的亲戚。从表面上看,她是极为善良且慷慨的人。她总是无比热情地邀请我去品尝我最爱的饭菜,那一道道精心烹制的佳肴里满是她的关爱;倘若我生病了,她会不辞辛劳地端着热气腾腾的鸡汤,守在我的床边,眼神中满是担忧与关切。然而,她有一个颇为奇怪的习惯,那就是从不接受别人的好意。而且,这甚至成了她引以为傲的事情,她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只给予,不索取。”

有一部分人似乎觉得像她这样做能够增加自己的道德光辉,可实际上他们都错了。仔细想想,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善意,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私的表现。这种行为会让施善者独自享有“慷慨”所带来的道德荣耀,与此同时,却让受惠者承受着一种无法偿还的负罪感。原本施善与受惠应该是一种充满温暖、能够给双方都带来幸福的互动,然而因为这种“只给不取”,却变成了一种单向的关系,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美好。

由此可见,学会感激地接受他人的好意,和慷慨地给予他人帮助是同样重要的。这不仅仅能够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让我们与身边的人相处得更加融洽,而且还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平和与满足。

有相关研究表明,善行会带来幸福感。研究人员曾要求参与者对陌生人做一些随机的好事,就像帮忙扶门这类小小的举动。结果显示,相较于那些未接受善意的陌生人,那些受惠者展示真诚笑容的比例高出了4倍之多。而且,施善者在做了好事之后也变得更快乐了。既然善意能够提升幸福感,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让别人帮助自己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不过,在生活中,有不少人因为害怕麻烦别人,很难开口去求助。但实验发现,帮助别人的人往往比求助者预期的更乐意提供帮助,他们并不会觉得这是麻烦事,反而因为助人而在情绪上得到了提升。所以,让一个人变得更快乐的简单方法之一,就是接受他们的慷慨,甚至向他们请求一个小小的帮忙。

然而,合理求助和滥用别人的善意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界限。有些请求是合情合理的,而有些请求则显得过于厚颜无耻。要是提出过分或者过于频繁的请求,很容易让自己从“朋友”的角色沦落为“索取者”,最终被人敬而远之。一旦请求超出了合理范围,别人的善意就会被他们感觉是一种被利用的感觉,原本良好的关系也会因此而变质。同时,不能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别人帮忙,因为这样会显得非常自私。研究发现,那些毫无理由地觉得自己有资格得到帮助或者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待遇的人,往往更容易表现出这种自私的行为。

还有一种破坏善意的方式,就是试图通过物质交换来“补偿”别人的好意。比如说“要是你帮我搬这些箱子,我给你4美元”。真正的帮助,应该是一种单纯的善意,而不是一场交易。

我们应该接受别人的善意,并且以慷慨的态度去回应。如果觉得接受善意很困难,可以从简单的事情做起,比如领会别人的好意,并尽量去接受它。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我们具备辨别真正的善意与别有用心企图的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回馈的方式,让善意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形成良性循环。

本文通过讲述年长亲戚“只给予不索取”的事例,阐述了不接受他人善意是自私行为,强调学会接受他人好意与慷慨给予同样重要,能改善人际关系和促进心理健康。同时指出求助要合理,避免滥用善意,不能用物质交换破坏善意,应学会辨别并回馈善意,让其在人际关系中形成良性循环。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5266.html

(0)
marjoriemarjorie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