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AI“复活”古人,文化传承与科技伦理并行 AI“复活”古人:新奇体验背后的文化与思考

当下借助AI技术“老祖宗回答我”挑战火爆,古人纷纷“复活”与现代人互动。这一现象既带来新奇体验、传播了文化知识,也反映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追求,还启发了创造性思维。但同时指出使用AI技术要秉持向善原则,避免沦为恶搞,需在技术伦理与学术逻辑间找到平衡,在享受AI成果时要把握好科技伦理与社会发展的边界。

想象一下,千百年前的古人,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在遥远的未来,会以一种超乎想象的方式与后世的人们“再见一面”。

最近一段时间,“老祖宗回答我”这一挑战在网络上可谓是火爆异常。你能看到李时珍一本正经地跟大家谈论何为真正的养生之道,仿佛他跨越时空而来,要将自己毕生的医学智慧倾囊相授;唐伯虎则幽默地回应着“不务正业”的质疑,那鲜活的神态就像就在我们眼前。借助先进的AI技术,这些古人如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纷纷“复活”,向现代人发出了一个个“灵魂拷问”。

历史,从来都不是那一本本被尘封在书架上的典籍,它是有温度、有情感的。老祖宗们也曾像我们一样,有过喜怒哀乐,真实而鲜活地存在过。如今,在AI技术的赋能之下,古人得以“为自己代言”。他们用独特的“声音”讲述着自己的生平故事,用生动的“表情”展现着自己的成就与风采。这种新奇又充满科技感的方式,让人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就收获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就像网友们所说的那样,“知识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进入大脑”。

这一现象的背后,深刻反映出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不懈追求。不少博物馆、地方文旅的官方账号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纷纷加入其中,借助家乡的历史名人开展“花式宣传”。例如苏州博物馆发布的“回答我”系列视频,就巧妙地选用了“江南四大才子”作为主角,让这些历史人物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AI古人不仅为大家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还启发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可以预见,在教育、政务宣传等更多领域,AI古人也将有大展身手的机会。

然而,我们在享受AI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新奇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使用AI技术必须秉持向善的原则,创新表达绝不能乱来,更不能“胡说八道”。此前,“魔改”经典现象就曾引发过广泛的争议。比如,在老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王朗“厚颜无耻”的经典场面,被AI“魔改”后,丞相的形象被弄得面目全非,他举起一把手枪,喝着红酒,打着手机。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新颖有趣,那么原本的趣味科普就很可能会沦为一种花式恶搞,这无疑会冲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虽然不必过度紧张,但进行正确的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创作者们需要思考,如何确保“复活”古人的学识具有足够的“含金量”?怎样在技术伦理与学术逻辑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这就要求创作者们具备更加专业的素养,秉持正确的史观,引导观众从仅仅“看个热闹”转向深入“探个门道”。

从AI“复活”亲人,到“复活”明星艺人,再到如今“复活”未曾谋面的古人,仅在“复活”这一领域,AI的创新应用就已经让人目不暇接。我们在尽情享受AI技术成果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务必保持敬畏和审慎的态度,把握好科技伦理与社会发展的边界。

本文介绍了AI技术让古人“复活”与现代人互动的现象,肯定了其在传播文化知识、反映国人对传统文化追求及启发创造性思维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也指出使用AI技术要避免恶搞,需在技术伦理与学术逻辑间平衡,提醒人们在享受AI成果时要把握好科技伦理与社会发展的边界。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5347.html

(0)
ZacharyZachary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